疫情也许改变了教育方式,但并未改变教育的温度。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不断提升线上教学的质效,3月31日下午,天津市昆明路小学滨海学校开展了以“线上教研同屏共振促‘双减’ 云端课堂同心同行融‘五育’”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此次校本教研活动从不同的教师身上感受、分析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活动中,老师们精彩讨论,畅所欲言,在对比、反思、总结、凝练中,去感悟,去交流此次线上校本教研活动也成为学校不断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的新起点。
守初心:蹉跎莫遣韶夫志
“通过学习摸索,我发现了平板中可以充当黑板的小应用:云记。这项手写笔记应用,既方便教师的即时书写,也可以在数学课上发挥讲解、强化重点知识的作用。”数学教师郭郁婷说。面对30分钟的课堂,为了解决整节课手写板书耗时较长的问题,她向老师们推荐将课件和“云记”结合使用,简单圈画在课件上完成的方法,既省时又高效。她还现场演示了平板上分屏功能的使用,教师可兼顾课堂教学的需要,又可以关注到学生的上课状态。
英语教师刘雪莹深入分析线上线下的差异,巧设“学习单”,保证“线上教学”平稳有序。她认为,“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基于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线上教学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流程设置中,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网络资源和学生人手一部学习设备的优势,保留热身导入、巩固操练以及反馈总结这三个传统教学环节,以达到增强师生互动,及时观察分析,进行指导反馈,提升线上教学温度的目的。这样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课堂环节,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加顺畅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能做好“线上线下”的切换衔接,确保“线上教学”的平稳有序。
美术教师胡曾祺以《小学科如何更好地进行线上教学》为研究主题,针对线上教学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周期相对较长的问题,结合五年级《精细的描写》一课,阐述了教师在课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备教材、备教法等。对于常见问题,或者本课易犯错误要有预见性的提醒,保证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能理解本课重点内容,掌握正确的画法,并规避常见错误,做到课前预设全面,课程内容捞干。
寻突破: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何让线上音乐课也能像线下一样连贯完整,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教师有序的主导下参与课堂?音乐教师黄燕以二年级《小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她采用了“剪映”这样一款视频编辑工具,将整节课每个环节都按线下教学的模式录制下来,并与所学知识点的图片合并,将各个环节有序插入课件,做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可以跟随教师即时练习,还可以同步观看课件内容和教师讲解,教师可随时掌控线上教学节奏,让线上课堂同样秩序井然,张弛有度。加上腾讯课堂屏幕共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率,让线上的音乐课堂剪映画中画、还原线下课、学生愉悦多、课堂乐声满。
线上信息课教学因学生的学习设备以手机为主,导致教材中涉及操作的教学内容无法实施,面对这一难题,信息教师王淼打破固有的思想藩篱,结合社会关注点,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结合二年级学情,设计了《北京冬奥会的科技》一课;以微信群为授课方式时,由冬奥会的防疫机器人“笨小宝”引出,设计了《人脸识别初认识》一课;基于人工智能主题,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了《人脸识别初体验》《利用手机注册邮箱、收发邮件》《语音交互的应用》等课程。王老师自主设计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擘画出人工智能的奇妙图景,激发学生开发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
重落实:看似寻常最奇崛
“我鼓励学生写完习作后读给家人听,展开亲子共评,进行自我初步修改,然后发给老师、学习伙伴,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多元有效的评改是帮助学生反思问题、提升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吴頔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做法。通过微信进行一对一批阅评改,或圈画、或范写、或语音讲解,从文章结构、内容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成长与改变,鼓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针对共性问题,吴老师利用答疑时间集中反馈,提出解决的方法,分享赏析班内同学的优秀习作,从而实现分层高效指导。
学校的线上体育课经历了摸索中开始、改进中提升、直播中求落实的过程。年轻的刘臣老师代表体育组分享了在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落实教学目标的道路上他们努力前行的每一步。课前,教师自制视频,针对课前提醒、器械运用、动作示范等进行重点提示;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视频,并与学生一起运动,创设线下课程中集体运动的氛围;充分利用视频的优势,对线下课程中不容易观察到的地方进行准确定位,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自我评价,提升课程的质量。教师还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练习时的动作进行详细点评与指导,鼓励他们付出就有回报,坚持就有收获,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快乐的线上体育课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提质效: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线上教学亟待解决和思考的另一难题。英语教师刘雪莹的目标是:精准答疑,为线上学习提质增效。她的做法是通过“作业批阅”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精准答疑”来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作业批阅”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答疑”。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采用互动答疑的方式;而对于较为普遍的典型错例,则利用“Good Notes”这一APP录制错题精讲视频发送到微信群中,引导学生观看学习并进行错题订正和笔记摘录。她还根据“学困生”的作业反馈进行“一对一”的知识答疑和学习方法指导,给予其鼓励和关爱,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线上学习”中学有所得、有提升、有所获。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要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但腾讯直播共享屏幕时的缺点是不方便观察学生,教师难以掌握学生上课的状态。信息教师王淼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手机、平板、电脑齐上阵,用上课以外的设备另外申请一个账号加入腾讯会议,以参会者的身份进入课堂直播,就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了。她同时还介绍了依据教学需要,将腾讯会议、微信群、小程序等混合使用的教学样式。这些来源于实践的方法,对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无疑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疫情下线上线下教学混合样态教学模式是所有教育者面对的全新挑战,聚焦‘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深感责任之重,都在积极探索。我们把目光对准了课堂,对准了孩子,通过深思考、深实践,焕发学生身心成长的力量。我们聚焦‘双减’之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做终身学习者,做孩子们的引路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学校长赵继华有感而发。
活动的最后,李秉玲校长告诉记者:“这次校本教研活动是老师们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凝集,是全体教师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全校教师将坚守初心,笃行不怠,与学生隔屏守望,做学生‘云端学习路’的引路人,将疫情对孩子们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