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资本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布局碳中和领域,“绿色金融”被广泛关注,碳中和债也呼之而出。同花顺iFinD碳中和债券模块数据显示,截止5月31日,总共发行89只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合计达1046.4亿元。
“‘碳中和债’是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债务融资工具,其特色在于把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市场金融衍生品,多是以碳减排为目标的金融工具,应以碳减排为出发点。”
按照行业分布情况来看,28只碳中和债属于电力公用事业,发行规模达482.4亿元。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依赖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电力行业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鹏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有助于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进程,绿色项目大多属于长期投资项目,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碳中和债券除了有助于企业绿色业务的发展之外,还有资金使用期限较长、资金使用自由等特点,是一个不错的融资渠道。但碳中和债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在发展初期也容易产生金融乱象,所以相关的规则和机制需尽快完善。
募集资金流向哪里
《华夏时报》记者整理发现,在“碳中和”绿色金融债方面,碳中和债标的所属的主要领域有电力、环保、钢铁、材料、化工、建筑及建材等。
在众多碳中和债中,不少企业发行的碳中和债引人注目。华发集团当期债券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2年期,主承销商为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最终发行利率4.17%,市场认购倍数逾三倍,募集资金将用于具有碳减排效应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
另外,“中广核”系企业也表现积极。中广核风电公司发行的“21核风电GN001(碳中和债)”当期债券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为0.41年;中国广核集团发行的“21中广核GN001(碳中和债)”当期债券发行规模8亿元,期限为2年,主体评级为AAA;中广核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行的“21中广核租GN001(碳中和债)”当期债券发行规模8亿元,期限为3年,主体评级为AA+。
此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碳中和债募集资金应全部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可持续建筑、工业低碳改造等绿色项目的建设、运营、收购及偿还绿色项目的有息债务,募投项目应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或国际绿色产业分类标准,且聚焦于低碳减排领域。
同花顺iFinD碳中和债券模块数据显示,截止5月31日,总共发行89只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合计达1046.4亿元。按照行业分布情况来看,28只碳中和债属于电力公用事业,发行规模达482.4亿元,规模占比约46.1%;19只碳中和债属于资本市场,发行金额近200亿元;公路与铁路、交通基本设施、石油、天然气与消费用染料行业发行规模达到了50亿元以上。对此,徐洪才向本报记者分析,我国电力供应依赖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电力行业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此前国内电力企业碳排放意识较为淡薄,这种碳排放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徐洪才进一步指出,我国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尤其是制造业要想实现绿色转型,涉及问题多,投入成本高。且当下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尚处于初期,许多相关的管理规则不完善、标准不明确,参与者和流动性等比较低。相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持续推进,碳中和债券所涉领域将不断拓展,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也将逐渐融合。
如何保障资金有效投入?
王鹏指出,绿色金融有助于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进程,绿色项目大多属于长期投资项目,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碳中和债券除了有助于企业绿色业务的发展之外,还有资金使用期限较长、资金使用自由等特点,是一个不错的融资渠道。但碳中和债仍处于在发展初期,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要求。
“碳中和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明晰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加快补齐监管制度法律短板,充分发挥市场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王鹏认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高低决定着管理者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碳中和债的发行和管理,均需强化信息披露,做到公开透明,并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随着绿色经济、金融发展壮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迫在眉睫,培育健康的绿色债券市场还需依靠政策激励、信息披露以及认证标准,才能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逐渐落地,绿色金融相关推动政策也在不断完善。5月28日,深交所理事会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要坚持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并重,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持续丰富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供给。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布局产品线,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债、碳中和专项债制度安排,建设高质量固定收益市场,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努力满足市场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需求。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
在分类逻辑上,《绿债目录(2021年版)》实现二级和三级目录与国际主流绿色资产分类标准基本一致,有助于境内外主体更好地识别、查询和投资绿色资产;四级目录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三级目录基本一致,有助于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重点项目得到“清单”式金融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的发展,还可在二级和三级目录中增加绿色农业、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的分类层次,拓展绿色债券支持领域。
下一步,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表示,将加强对《绿债目录(2021年版)》的宣传推广,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同时,继续加强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优化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关金融标准,持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统一和中外绿色债券标准趋同,更好地服务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预计中国2021至2050年碳中和带来的新增投资约为100万亿。王红英表示,碳中和目标衍生出了巨大的低碳投资需求,绿色金融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随着“碳中和债”的出现,金融市场也预计会推出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等碳减排支持产品。
徐洪才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绿色金融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中长期政策,必须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经济转型,在合理利用金融工具的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完善自身能力,比如提升减排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对于整个市场而言,相关的制度政策也需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引导大众提升低碳意识。(葛爱峰 见习记者 郭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