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无人驾驶始终是处于风口之上的资本宠儿,无人驾驶这个大赛道逐渐拥挤起来,各玩家都在试图寻找到某一细分的蓝海领域,享受先来者的红利。但特种车领域因为其独有的高门槛,鲜有企业涉及。智行者依托其无人驾驶大脑的强大研发能力,率先进军该领域,并以特种车辆场景为依托,打破无人驾驶领域对高精度地图依赖的惯,开创的走出一条重感知轻地图的技术路线。

日前,智行者CEO张德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特种车领域的高门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门槛是资质,因为做特种领域需要相关资质,比如保密资质等,目前更多是大型国企在参与。

第二个门槛是复杂的任务场景和功能需求。民用场景更多是面向运输,作业功能需求比较少,对自动驾驶要求也比较单一,而在特种领域,像巡逻、消防等作业会紧密地与光电吊舱、侦察设备、红外探头等作业工具协同工作,因此,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起来会更加复杂,此外,自动驾驶还需要在系统层面协同配合作业工具,所以,从系统的复杂度上来讲,特种车辆要难很多。

第三个门槛是算法。在定位方面,特种车辆面向的是未知的、复杂的越野道路,经常会遇到道路损坏、有电磁干扰等情况,在这种场景下,其所需的定位技术和常见的基于高精度地图定位的技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感知方面,特种车辆更多地是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排除掉坏路、水坑、泥泞道路等,搜索可行驶区域,此外,特种车的障碍物识别的跟民用车队交通参与者的识别也是不太一样的。

第四个门槛是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国产化。在特种车领域,由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核心芯片必须使用国产的芯片,操作系统也必须使用国内的操作系统。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整个技术架构、控制器和算法的移植、驱动系统的移植等,都需要非常大的工作量,所以一般综合实力不够的公司也很难进入这个市场。

此外,张德兆介绍,特种车应用场景的最大特点是非结构化道路,它跟普通园区的非结构化道路的最大区别是复杂、未知的越野环境,这也对我们技术架构带来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应用层面跟民用的研发体系和关键技术都有很大区别。他强调,在森林、丛林等复杂越野条件下,已经没有“路”的概念了。因此,特种车辆在应对这种场景时不需要依赖预先绘制的高精地图,才能真正实现自主的无人驾驶。

张德兆举例,在东北的森林里巡逻,在A点接到B点的任务,这时候车就要过去,因为没有高精地图,因此只能在森林自己探索。但最终要能过去,就跟人开车一样,第一遍哪怕速度慢一点,也要能慢慢过去,跑第二遍的时候,因为第一次探索的过程中已经采集了数据,再经过就有图了,这就是重感知轻地图的模式。简单来说,高精度地图是把人的经验叠加到地图上,而重感知轻地图模式要求机器和人一样,即便是没有去过的区域,也能行驶,并获取地图。同时,这一模式还有效解决了高精度地图高成本的问题。

张德兆强调,在特种车辆领域的任务,目的就是把人从复杂的繁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人不去面向这种特别恶劣的工作环境,智行者现在做的车辆也根本没有驾驶室,所以已经做到了完全无人。同时,硬件要求方面,在特种车辆领域里面,在高低温、电磁干扰方面会比车规级要求更严格。

据张德兆介绍,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智行者专注的消防、核生化、防务等几个领域,国家投入的研发经费和采购金额接千亿,而且需求量和需求进度要远比robotaxi和robobus等更为刚需。

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行者”)成立于2015年,聚焦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研发,致力于成为多通用场景L4解决方案提供商,用无人驾驶大脑构建智慧生活。已获得厚安(厚朴/Arm)、百度、顺为、京东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的投资。智行者是业内同时具备开放L4技术能力及限定区域L4落地能力的无人驾驶企业。公司已有员工300人,核心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汽车系,技术能力业界顶尖,自研无人驾驶大脑已成功赋能多领域无人驾驶产品,累计测试里程已达到数百万公里,落地2000+个点位,实现无人驾驶行业批量商业化落地,位列国内无人驾驶初创企业前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