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2月2日,静海区招商引资表彰大会暨新春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40.3亿元。新引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3个产业领域。这与静海的发展定位无缝衔接,静海产业体系要量、更要质的决心不言而喻。

新兴、强优、潜力,综合评测后,真正的大项目、好项目被筛出来、落下去、稳得住。静海集中精力,围绕9大特色产业链,以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为重点抓增量、促固投,这是静海的开年一步。


【资料图】

“静海将把招商力量拓展到全国各地,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都成立驻外招商机构。重点乡镇、园区成立专业招商公司,打造‘1+25’招商专职队伍,力争新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占比50%以上,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50亿元。”静海区合作交流办主任刘文闯说。

招商这件事,静海一直作为“头号工程”推进。作为“六大攻坚战”首战,静海的加速引擎,让很多“刚进门”“老朋友”有了推背感。

2022年,武汉动力电池、天时力(天津)新能源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实现市外内资到位110.53亿元,同比增长9.74%。总投资663亿元的298个制造业项目签约、开工、投产,新增“四上”企业204家,“专精特新”企业达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

数据之上,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未来,越多企业细密了产业体系中的空缺。稳定的集群,是静海招更多好商,凭产业链招商的资本。

静海的电动车产业链,由爱玛等龙头企业拉动,八方电机、全福车业鞍座等众多企业愿意到静海“押宝”,研发、制造、营销“一条龙”搞定。这种抱团发展,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优势。

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下,北京协和医院、大学科技园、康宁津园,以及中医药大学等一批医疗资源蓬勃发展,让研发、应用、教育等关键环节为一体化的全周期生命体系成了气候。

在这基础上,静海紧盯这些“拿手戏”,在全国打出自己的“金招牌”。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战略,既发展眼前,更蕴蓄未来。

签约中,静海12个乡镇园区分别获得招商引资突出贡献奖和奋进奖,6家招商机构接受表彰奖励,4位个人和1个集体入选“及时奖励名单”。敢“动蛋糕”,让所有人都靠业绩吃饭,才能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让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在静海看来,改革是打破“藩篱”和“固化”,走新路、结新果的“总阀门”。实事求是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解决“成长的烦恼”。

“知道快了,没想到这么快。”按分钟计时,凭群众感受看措施好坏。随着2022年一轮轮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等等具体措施,让不跑腿、当天结成了常态。2022年,静海区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指数全市排名第二。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但实施落地的过程,更凝聚了全区上下的关注和力量。通过定时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和“静海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主题活动为载体,民心、民意、民情广泛汇聚,写在创新的“日记”里,改革举措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得到优化。

“老百姓期盼什么,静海的改革就抓什么、推进什么。”静海区政府服务办主任刘玉恩坦言,“干得好奖、干得差罚”的制度体系会让“十项行动”在静海取得更大成绩,这一点将在今后的改革中更加凸显。

如果说,招商靠“拼劲”,那营商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韧劲”。静海把为群众办实事渗透到各领域,特别是政务审批方面,不管老百姓个人办业务,还是企业家开厂办企,静海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做到更优质的服务,更彻底的简化、更高效的办理。

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让园区、乡镇、商会、个人更心无旁骛地投入招商。制度撑腰、实力说话,“软硬兼施”的优化举措让静海整体产业格局更有氛围、更有活力、更有前景。

31个单位进驻静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你承诺我审批,你失信我撤销”审批机制,2022年“政务一网通”静海区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比例达98.96%,网上办事率达到98.62%,企业设立登记0.5天办结,零费用1天办结,全程电子化登记率达到99%。

这场签约是静海新年战歌的前奏。在“十项行动”总体部署下,静海“六大攻坚战”战线再次向前推进,唯有“冲刺中的冲刺”才有机会当“优等生”“领头雁”,在发展中拔得头筹。(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