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天津旅游,逛完景点儿,您直接来西湖道打卡,品尝天津传统小吃,不踩雷。”
(资料图片)
“作为天津本地人,我原来家住西湖道这块儿,后来搬走了,现在开车半小时也要回来这里,沿街买上不少小吃。”
承载着天津传统饮食文化的西湖道小吃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火的,每次驱车路过这里,总能看到排着长长队伍的人们……这条仅仅400米长的老街,60多家餐饮老味儿,市民烟火气浓缩在这条街上,不但成为周遭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亦成为了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老街的创业史
熟梨糕、茶汤、糕干、肉龙、糖饼、蒸饼、焖子、火烧、炸糕、汤圆、烧鸡、老味儿面包……众多令天津人称赞、充满回忆的传统美食,充满着烟火气,飘香于西湖道的街道两侧。
三个孩子的妈,刘莹,37岁,自小成长于西湖道周边社区,在她印象中,小时候的西湖道道路没有如今宽阔,街道边多是卖菜的摊贩,没有如今整齐的门脸房。
西湖道两侧都是老旧社区,一楼的住户逐渐将房屋租售给了商户,沿街的窗户慢慢变成了门脸商铺。
火神妙老城里钙奶汤圆总店,2003年选址于此,老板娘刘恩梅一眼相中了这里的一间20余平米的独单门脸房,当时这条街道路已拓宽,临街卖饮食的商户并不多,“平米数合适,租金也不太高,路边来来往往的车、人却不少。”坚信勤劳致富的刘恩梅和丈夫张强,白手起家,在这里创造出了天津市第一家钙奶口味的汤圆。
首家钙奶汤圆的诞生
刘莹记得,2010年后,这家火神妙老城里钙奶汤圆店铺门前,就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平日里要排半小时,每逢元宵节,甚至要排上两个小时。
年少的刘莹不太喜欢老味儿汤圆,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更喜欢这种口味,但她在“火神妙”却吃出了冰激凌馅儿的感觉,令人眼前一亮,就像小孩子都抢着吃老味儿汤圆中的巧克力馅儿一样,“火神妙”的钙奶汤圆每种口味都充斥着奶香、入口即化的冰激凌感。
这正是张强、刘恩梅夫妇俩追求的,食品厂下岗的夫妻俩,带着家里另外三口人挤在40平米的小偏单里,为了生计夫妻俩拾起了原本的手艺,开始做元宵生意,但除了元宵节前后,他们的生意并不如意,而且客户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对老味儿元宵年轻顾客不感兴趣。
只有小孩子们偏爱其中的巧克力馅儿,张强、刘恩梅不仅能吃苦,而且好琢磨,如何抓住年轻顾客的胃口,他们从巧克力馅儿的奶味儿中寻找到灵感,添加奶粉配合各种冻干果粉,创作出了香芋、抹茶、草莓、酸奶、椰奶、波罗蜜、红豆沙等钙奶口味的新式汤圆,入口有种冰激凌的口感,回头客众多,年轻的客人甚至平日里,也要买上一两斤,作为日常解馋的美食。
“火神妙”成为了天津市第一家钙奶汤圆,长长的购买队伍拉动了西湖道的客流,“饮食文化也需要继承与创新,才能长久的红红火火。”张强、刘恩梅夫妇如今已在西湖道开店20年,为了口味不断创新张强梦里都在进行着研发思考,过度用脑头发秃了一块又一块,苦尽甘来。
如今,夫妻俩带着家人换了200余平米的住房,他们不仅继承、创新传统小吃,更从中找到了生活的幸福感与尊严。
非遗小吃的倔强
2013年,赵飞与父亲所开设的杜称奇小吃店在西湖道落地。
前有“火神妙”的长队人流,赵飞坚信自家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小吃手艺,粗粮细做、手工繁难、火候精确、用料实在,又兼备与新时代美食的接轨创新,自然可以在这里站稳脚跟。
居民刘莹留意到了这家新开设的小吃店,那时候她已经有了第一个宝宝,抱着宝宝逛西湖道,尝鲜试着买上几个馅儿火烧,入口居然吃出了点心味儿。
她随即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与此同时,周围的很多居民也和她一样,喜爱上了这家店。
赵飞1993年出生,十几岁的他就见证了父亲对火烧这门手艺的热爱。杜称奇小吃店始于1918年,创始人名叫杜称奇,开始在南门脸鱼市经营火烧,新中国成立后公司合营,赵飞的父亲在这里上班学到了火烧手艺,后来公司关停下了岗,觉得周边烧饼味儿远不如“杜称奇”的他,拾起了这门老手艺。
火烧与蒸饼等小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天津老城区经典面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称奇”虽然有着漫长经营历史,但赵飞的父亲严格遵守传统又不拘泥传统,求新求变,让火烧重新“活”了起来。
牛肉馅儿、豆馅儿、五仁馅儿、白果馅儿的火烧是传统品种,而新推出的黑米椰蓉、奶油小酥、巧克力、枣泥、菠萝馅儿火烧,则是赵飞父亲的创新,“你和小孩子们说吃巧克力馅儿的吗?他们会笑着答应。但你和他们说吃五仁馅儿的吗?小家伙们扭头就走了。”
从一家人挤在30余平米的店里,既卖火烧又睡觉,到如今在西湖道干了10年,家里在市区买了两套商品房,过上了小康生活,一家人通过对传统小吃的钻研,赢得了生活的尊严与底气。
做小吃绝不凑合
2016年,刘莹和丈夫张杨,也决定在西湖道开传统小吃店,取名“津味呗好吃熟梨糕”。
看着众多用心经营的老味儿店一家一家火起来,西湖道逐渐小有名气,为人实在的夫妻俩,自觉做生意对得起良心,相信在这里他们也能将天津饮食文化中的特色熟梨糕,继承与创新,让一家人的生活更有奔头儿。
夫妻俩的熟梨糕之路没有引路人,就是用心研究,参加了几十场传统小吃展会,在网上搜索制作资料,回家磨制米面、调制酱料,用张杨的原话讲“糟尽(天津话音译)的东西太多了,一次一次反复试”。
刘莹甚至挺着7个月的孕肚,开车8小时去外地购置一种所需的原材料,为的就是使做出的熟梨糕口感,达到极致。
“街边的很多熟梨糕摊位,为了方便原材料都是买的,而我们是反复调制自己做的,小摊主们自己吃着口味都觉得凑合,卖给客人买卖肯定干不长。”
用心的研制加上了口味上的创新,他家熟梨糕面底推出了大米、黑米、高粱米、玉米、抹茶等口味,酱料调制了桑葚、蜜瓜、荔枝、百香果、桂花、樱花、蔓越莓、樱桃、火龙果等口味,嘴刁的刘莹这次才满意了,卖给顾客,反映自然好评连连。
有些搬离西湖道区域居住的老主顾,如今甚至坐上半小时公交车,也要回来吃一口他们家的熟梨糕。
记者手记:
时光流逝,西湖道老街的人气儿,随着这些用心经营的传统小吃手艺人先后入驻,被带的越来越红火,如今已自发形成了集聚效应,再加上近些年短视频、美食点评app的助推,这里成了天津各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来这里找寻天津传统美食,品尝到的是美味,感受到的更是小吃手艺人的真诚、倔强、创新、奋进,这里比规划而成的小吃街更具烟火气息,真正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这里更代表着天津传统小吃的文化底蕴,因为商户的营生是长久之计而非到此一游。
“杜称奇”老板赵飞曾言的一句话令人感触颇深,“在这条街开小吃店,你绝不能作假,作假了明天就没客人。而货真价实也是最起码的,味道、创新、口碑,最终才决定你的店能‘活多久’。”(津云新闻记者张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