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静海融媒推送的“静海大集的烟火气”,是否让您意犹未尽?这不,今天就有十里八村的群众前来“打卡”,在他们眼中,大集是治愈、是怀旧、是奔走……

有大集的地方,可算是民俗文脉的灵魂所在,也可以说是市井江湖缘起。

治愈系·赶集的95后很快乐


(相关资料图)

“王口镇的吊炉烧饼,果然名不虚传,这趟没白跑……”96年出生的晓晨(化名)在朋友圈炫了一把静海王口镇的特色美食。晓晨说,她看到昨天有朋友转发静海大集的消息,于是特地和同事倒班,前来静海赶集,没想到一到王口镇大集,就一头扎进大集的“美食街”无法自拔。

对于晓晨这样的城市年轻人来说,大集意味着新奇有趣,也意味着人情味和烟火气。“听说王口是咱北方最大的炒货集散地,三只松鼠也是这边代加工的,我想去买点回来吃,肯定比超市里买合适!”晓晨说。

从市区到王口镇,四十多公里,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晓晨正好可以开着车,看看路边渐绿的草地和粉艳艳的桃花。

回归乡村赶大集的体验,把晓晨的回忆拉回十几年前,小时候她曾经回老家赶集,总觉得集市很长,怎么逛都逛不完。晓晨边走边逛,炒瓜子、杏干、核桃酥……目光所及,皆是欣喜,无奈双手,无力拎起。晓晨的赶大集,累并快乐着。

农村大集新奇又热闹,还有小时候的氛围,于是涌进这里的城市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正在这种儿时的回忆或是满眼的新奇中治愈“内耗”。

怀旧系·这集赶的,是种情怀

距离静海城区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有这样一处“逢三逢八”就汇聚烟火气的地方——中旺镇大集。到这个毗邻河北省的“口子镇”大集逛一逛,自然能体验到摩肩接踵的感觉。

尽管城区里不乏各种物品丰富的大小超市,还是会有人“拖家带口”为着一口新鲜和便宜来赶集,大壮一家就是赶大集的忠实爱好者。

大壮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只要平时工作不忙,总会带上70多岁的老母亲和2岁半的小儿子去赶集,不管路途多远。

对于大壮母亲而言,大集是一种扯不掉的情怀,在她们那个年代,一大早炊烟一过,大家就会背上竹筐锁门出发,走上几里路去赶集。老嫂子、大婶子一行几个人,带着娃娃出门赶集,对于那时的农村妇女而言,可能是出去“放风”的最好机会。

如今的大集的确变了模样,但不变的是那原生的乡土气息。没有加滤镜的田园风光,也没有精美包装的货品,那些瓜果蔬菜、家什物件,真实而动人。

受母亲的影响,大壮也爱上了赶集,带上小儿子一起,也是他的想法:“大集上什么都有,孩子这个年龄段正是什么都好奇的时候,带他出来长长见识挺好的。”于孩子们而言,生活的意趣在大集上呼之欲出,远比书本上和视频里的情境更直观风趣。

旧时赶集,赶的是柴米油盐;如今赶集,赶的是一种情怀。

奔走系·赶集不只是为了生计

在集市上,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小商贩,赶集的人更注重他们带来的货品,却忘了好好瞧一瞧这个“卖货郎”。

在本地人看来,大集上不光能采买生活中必备的小商品,还能提供细枝末节的生活服务——剃个头、补个胎、配把钥匙……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儿总能在这里得到解决。

修表老王干的就是这套活儿。农历初七的王口大集,老王的修表小车准时出现,相熟的“老顾客”或是来找他修表,或是来聊上几句,都很开心。

老王斜对面的摊位是来卖种子的老伙计,老王说,从没问过他叫什么,只知道家在青县,哪里有集,他就会去到哪里摆摊,他的摊位前人总是很多,“好多人一买就是一大袋子,”老王很是羡慕。

忙活了一上午,老王甩了甩胳膊,手有点儿酸,但是却有种钱也赚了,心情也好了的奇妙感受。

大集是一种热闹,也是一种社交,它的朴素平凡成为一种温暖的情怀和寄托,不仅之于赶集的人,更有奔走其中的小商小贩。

“大集,真好!”静海的大集上,地道的民风和民俗在这里闪闪发光,仿佛时间深处腾挪辗转而来的信物,是乡愁,更是幸福。

下一个静海大集,那江湖缘起,一起去“闯荡”吗?

静海部分特色大集时间地点看这里↓

王口镇大集:逢农历二、七  (静海区王口镇政府前)

中旺镇大集:逢农历三、八  (静海区中旺镇集贸市场)

独流镇大集:逢农历三、八  (静海区独静路北段)

唐官屯镇大集:逢农历四、九  (静海区唐官屯镇二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