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五个“防震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日前,由中建八局承建的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简称“地震大装置”)室外道路及绿化施工全部完成,正在开展设备安装和楼宇试运行工作。
地震大装置坐落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先启动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继贵州天眼、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线站等大装置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该工程由中建八局承建,于2019年10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分为实验中心和仿真中心两个单体建筑。据地震大装置研究团队介绍,设施实验中心可通过大尺寸模型试验进行工程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研究试验,提升工程抗震性能;仿真中心未来将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合作,开展区域性的地震风险评估。
其中,实验中心的水下振动台和大型振动台是整个设施的核心部分。大型振动台可通过分频复合控制模拟出宽频带地震,而水下振动台则能同时模拟水下地震与波流的同时作用。
站在实验中心大厅内,中建八局项目负责人金经望为记者介绍着厂区顶部密密麻麻的桁架,“为很好地满足地震工程模拟研究大尺寸模型试验的要求,为设备运行提供足够的空间,我们将该大科学装置实验中心结构的最大高度设计为36.9米,与之对应的是接近75米的大跨度屋面。为确保大跨度构件的安装精度,每段桁架我们都是在地面拼装,分三段吊装至高空操作平台进行拼装,形成整榀桁架后再累积滑移完成的。”
站在振动台边缘向下望,振动台内70余名安装作业工人正在紧张作业中。目前,振动台的核心设备已陆续就位,这些设备都是通过支座以及预埋件和混凝土结构牢固地连为一体。金经望介绍道:“在地下基础结构施工过程中,我们建设团队共预埋了多达7056个功能各异的预埋件,同时为了满足设备安装的高精度要求,施工精度均达到±1毫米,远超国家现行规范,对于平均重量达2.6吨的大型埋件我们还设计投入了大量钢结构支架来进行支撑固定。这一切高质量施工为如今各类设备的顺利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地震大装置预计于2023年底基本完成设备安装工作,2024年底前具备国家验收条件。开放运行后,地震大装置将成为世界领先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同时面向国内外实现设备、数据和成果共享,提升我国防灾减灾原始创新能力和全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快地震工程领域人才培养,为提高世界范围内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水平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