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互联网大厂投资布局医疗行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医疗板块是一个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重资产的领域,但是在资金充足和技术超前的背景下,这些大厂有流量变现和版图拓展的需求。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大厂在医疗领域的投资布局并没能够斩获太多的成果,遭遇了重重阻力。比如最近又有中外互联网巨头医疗业务受挫的新闻传出: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旗下小荷健康APP将停运,同时,谷歌旗下Verily医疗公司也在进行大裁员。目前互联网公司进军医疗业务最成功的还是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两家公司都已经成功上市,但仍然以卖药作为主要的营收来源。问诊服务变为了导流工具、通过卖药苦苦支撑起营收,是如今大厂在医疗领域最真实的发展现状。各家互联网大厂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谱写自己的“医疗健康梦”,但似乎结果都只剩卖药这一条路?
【资料图】
小荷健康将停运?
医疗板块成为字节跳动的烫手山芋
近日一则传闻在业内广泛流传,小荷健康将停止运营,同时品牌背后的极光部门整体业务将并入抖音医疗,消息一经传出,业内哗然。不少人认为小荷健康的曲终人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字节跳动在医疗板块遭遇重挫,字节跳动或许不会再把医疗当做未来重点的发展项目。但随即在2月3日,字节跳动官方否认了小荷健康APP关停的传闻,并称仍在运营中,也并没有加入抖音,而是在负责抖音医疗垂类的生态运营工作。
相比较于其他大厂,字节跳动投资入局医疗领域的时间较晚,且入局路径更加低调、“神秘”。2020年5月字节跳动收购百科名医网,宣布正式入局互联网医疗,同年8月收购互联网医疗平台幺零贰四,成立极光部门,对外统一品牌为小荷健康,2021年1月收购了线下门诊机构松果门诊,在此年又先后投资了好心情、美中宜和、宏达艾瑞、水木未来等多个医疗平台。2022年8月,字节跳动通过小荷健康陆续继完成对宏达爱瑞、美中宜和的收购。
可以发现小荷健康贯穿了字节跳动近两三年在医疗领域的投资布局,作为字节跳动在医疗领域的“排头兵”,字节跳动想通过小荷健康来整合线上线下,从而将业务触及到诊疗服务、制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中来。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从最开始的被给予厚望,到如今停运传闻四起,小荷健康这座还未建成的医疗大厦摇摇欲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先天不足。小荷健康的两大细分业务本来就是线上问诊和医药电商延伸,但小荷健康并没拿到网售处方药资质,能够出售的药品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一点也一直被外界所诟病,同时小荷健康目前还走不了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电商模式路线,因为自身根本不具备配送能力。
第二,业务进展缓慢的小荷健康跟不上字节跳动的期望值。字节跳动在小荷健康投入颇多,包括收购百科名医网成为小荷健康的内容基础设施,借助今日头条给小荷健康引流和注入用户。但目前来看小荷健康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内容建设上,在前文字节跳动的公告也指出小荷健康目前还在负责抖音医疗垂类的生态运营工作,其他的业务并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而面对集团“抖音化”和降本增效的趋势下,字节跳动也不会再把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见效慢、回报慢、发展慢的医疗项目中。
Verily大裁员,
谷歌系医疗公司要重组?
除了字节跳动,谷歌的医疗之旅也有些“不得志”。
作为一家跨国的科技大厂,谷歌在医疗领域的投资布局时间较早,大多通过GV投资,GV是谷歌于2009年3月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用来专门挖掘有强大潜力的新公司。
谷歌医疗健康的重要布局(来源:动脉网)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谷歌早期主要通过GV进行整合投资、自建、合作业务,从而在医疗领域进行广泛布局。根据动脉网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谷歌通过GV参与了70余起医疗健康的投资和收购,披露的累计金额逾68亿美元。而在整个投资战略布局中,人工智能平台、医疗大数据、医疗保险、慢病管理四个领域是谷歌主要的布局方向,谷歌通过自身AI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力加持,构建了覆盖远程医疗、新药研制、慢病管理、医药器械在内的医疗健康生态链。
但是近几年谷歌的医疗业务也是频频受挫。2021年8月,成立时间不过三年的Google Health宣布解散,团队被拆分到各个部门,而造成部门解散的最主要原因是长期的业务业绩压力。而在今年1月12日,谷歌母公司旗下的业务部门Verily突然宣布裁员15%,裁员人数超过200人。据了解Verily的主要业务包括三大块,分别是保险领域、医药领域、硬件技术领域。在保险领域Verily成立Coefficient保险公司,并与瑞再达成合作,借助精确风险解决方案以及传统雇主止损市场独特的数据驱动模型,控制自费雇主的成本波动,将创新的医疗技术解决方案与保险支付方式相结合。在医药领域Verily与传统美国药店零售巨头Walgreens合作,展开虚拟糖尿病计划,基于线上二型糖尿病管理平台Onduo,为用户免费提供检测设备,监测健康信息。在硬件技术领域,Verily研发了健康追踪腕带、可穿戴医疗设备、微型传感器、微型连续血糖监测仪,为自身医疗和保险业务进行技术赋能。虽然Verily所涉及的业务十分广泛,但是无法实现长期盈利、以及客户隐私安全等问题成为了阻碍公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根据Verily的官方回应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完善其战略,优化其产品组合并简化其运营模式,将资源主要集中在精准风险业务上,一些落后且回报慢的业务将被砍掉,当然也不排除Verily后续将会进一步进行业务重组。
Verily的大裁员也在一定程度预示着互联网大厂在医疗领域也没有太多可以调动的资源,他们更愿意把资源集中在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而在谷歌2021年的财报中显示,谷歌在医疗健康等非核心业务上已经亏损近53亿美元,哪怕谷歌家大业大,也得重新审视自身接下来如何继续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探索。
大厂布局医疗难去卖药“底色”,
卖药成为天花板较高的变现抓手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国内的互联网大厂。根据艾媒咨询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整体营收突破7万亿元,到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万亿元。面对如此一大块蛋糕,资金雄厚的大厂们争相入局。
相比较于字节跳动,百度和腾讯在医疗领域的投资策略完全不同,百度和腾讯更偏向于股权投资,而字节跳动显然则倾向于战略投资。同时百度和腾讯的医疗布局之路起步要更早,虽然布局广泛,但是现阶段来看和字节跳动一样自建的盈利医疗项目并不多。
首先我们看百度,百度的总体布局思路是通过自建和投资,利用以客户为核心的内容生态和核心AI技术从B端走向C端。其中自建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疗,由百度旗下的百度健康和灵医智惠两个部门展开相关业务。投资业务主要聚焦AI驱动类型的企业,主要通过百度风投来进行投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根据IT桔子的相关数据统计,百度成为了2022年医疗行业最活跃的投资方,参加了包含药物研发、医疗设备研发、试剂研发等相关的七轮融资。
而腾讯的打法主要是围绕C2B模式,通过投资、自建、合作等方式,利用自己的用户流量和技术为企业、政府、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开发医疗产品。通俗来讲就是充当连接器的作用,把产品、信息、技术充分融合,为线上线下的用户和医疗机构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
当然,就国内的大厂来看,虽然百度和腾讯已经在医疗领域有了广泛布局,但近些年取得的成果有限,依旧谈不上成功,相比于已经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为何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能够在医疗领域取得成功,并且上市?究其原因“卖药”是关键。首先我们看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两项相关数据。
近三年阿里健康的总营收分别为95.97亿元、155.2亿元、206.8亿元,医药自营与医药电商收入分别为93.04亿、134亿、199.07亿,卖药收入占比分别为96.90%、86%、96.70%。近三年(2022年仅包含上半年)京东健康的总营收分别为193.8亿、306.82亿、202.2亿,医药自营与医药电商收入分别为168亿、261.77亿、174.8亿,卖药占比分为86.60%、85.40、86.40%。
根据上图的数据可以看到,背靠成熟的物流供应链和广大用户流量,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已经成了医药电商的领头羊,而其他的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以及数字化医疗服务等相关业务变现情况和盈利能力仍然不理想,卖药成为天花板较高的变现抓手,也成为了营收的长期支柱,基本保持在营收收入占比的85%以上。同时这几年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业务收入的结构性没有发生变化,也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医药电商将在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业务营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人会发出疑问,大厂做医疗是不是只有卖药才有出路?大厂能否重拾赋能传统医疗产业的初心?
最后,从小荷健康和Verily的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大厂的优势是流量、信息传播以及技术,大厂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打破过去优质医疗资源的壁垒,扩大医疗服务的半径。但是服务和高科技两条路目前在商业化方面都有问题,不像卖药一样门槛低、回报快,很多业务根本就看不到清晰的盈利点,迫于长期的业绩压力而不得已砍掉,这也是无奈之举。这主要是因为轻量化服务变现难和高科技投入前期成本高两方面的原因。轻量化服务变现难同时周期长,比如在线问诊服务需要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支撑,同时还有群众的问诊付费意识的建立,但是大厂们发现付费的在线问诊服务的商业化根本就跑不通,变现非常难,只能把他当做引流工具,通过药品零售赚取收入。而高科技投入前期成本高,比如Verily中断的可检测糖尿病症状的隐形眼镜,属于高科技的医疗项目,前期投入非常高,需要长期的用户推广和技术的更新矫正,短期内看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
不过,虽然卖药是当下跑的最顺的路径,但做医疗服务和技术都是一条困难、孤独、需要长期等待的路,也要有人做,还是要抱有希望。还有一方面原因,因为需求强、模式相对成熟,卖药成为了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营收主力,但是医药电商受政策的影响大,且增速已经逐渐放缓,大力推进数字化医疗业务也许才是未来各个大厂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也期待在未来大厂在医疗行业能讲出新的故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