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募大佬的最后去处,并非总是光环相伴。

在基金行业频频出现的离职潮中,“奔私”赚大钱越来越成为市场对顶流大佬去职后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想象的更为复杂与残酷。

资本市场从不缺乏投资明星,但明星的活跃周期在A股市场却往往是短暂的,对许多去职公募的基金大佬而言,“深藏功与名”往往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

大佬去职后爱上“低调”

人怕出名猪怕壮。“可以谈谈市场,但不会写我的名字吧?”基金经理Y在最近的一次联系中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若干年前,凭借激进与前瞻的操作,Y在公募行业曾叱咤风云,所管的基金产品也成为当红“炸子基”。彼时,头戴顶流光环的Y顺势辞去公募职位,并创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然而,之后的情况发展与Y的想象出入较大,Y在离职公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负面,最终决定远离“江湖”。她说,“带带娃,看看书,做做自己喜爱的投资就很好。”

成于媒体光环又主动远离媒体光环的,还有千合资本的创始人王亚伟,这位原“公募一哥”在2012年离职后一直被各种负面缠绕,最近重回公众视野则是因为他掌舵的千合资本重回百亿私募阵营。

市场曾习惯了带有公募时代王亚伟标签式的牛股,但王亚伟创立私募后的表现与市场传统印象反差较大,他在A股市场已鲜见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独门股杰作。这一次,王亚伟终于重回公众视野,只是投资指向更多的是海外市场而非A股。

根据最新发布的13F报告,王亚伟在海外市场尤其美股市场大举建仓资源股(煤炭与钢铁)、科技赛道股,以及另类投资等。王亚伟不得不低调的一大原因,可能就在于他的另类投资。

在25岁时就借A股实现财富自由的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他因投资币圈,被北京某数字货币公司“侵吞”了价值8亿人民币的数字货币,而这些数字货币绝大部分是某数字货币公司自行发行的虚拟币。

从“掘金”到“掘土”

并不是所有的公募基金经理都希望在投资上“一条路走到黑”,比如还可以做点别的。

D曾是深圳某顶流公募基金的研究总监,他在2014年底宣布离职并创立了自己的私募。“因为牛市即将开启,我很看好明年的行情,这也是创立私募的原因。”当时,D在一次媒体交流中向证券时报记者如是表示。

尽管创立私募的时点不错,但是D的私募投资之路似乎并不顺畅,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关于市场的最新一条,还停留在2015年5月,之后其朋友圈中的关键词更多指向了“水果”。2017年,D创立了一家水果物流供应链企业,并曾担任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目前仍担任这家水果物流供应链企业的董事长。

基金经理转型果蔬行业的也不止具有顶流背景的D.作为北京的顶流公募,曾担任华夏基金策略研究总监的董黎明也是基金经理转型农业的另一案例。在加盟华夏基金十年后,这位公募大佬决定在2011年初离职,他在山东开始了自己的农业故事,建设蔬菜示范园区和大米基地等。不过,董黎明转型农业后可能也没有一帆风顺,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的个人信息上,他在这家山东农业公司董事长职位前加了一个“前”字。

因“老鼠仓”告退

还有许多公募大佬,甚至来不及转型,就以另类方式退出。

长相厚道老实的W,曾多次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他曾是华南某公募基金的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带头大哥,他所任职位、所管基金的前任早已成为私募大佬,但他的情况却大不相同。2015年8月,W所在公募发布了他的离职公告,这曾被认为是这位公募大佬“奔私”的迹象,但实际的情况是W因为“老鼠仓”而不得不卸任产品主管。根据数年后披露的一份判决书显示,这位公募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因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最终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50万元。在2009年2月28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间,W与其妻子二人通过另一亲戚的证券账户,先于、同步或稍晚于W所管的基金买卖股票共73只,趋同交易金额合计7834.63万元,获利金额456.55万元。

证券时报记者多次采访的另一顶级公募的副总经理C,情况也大致类似。因收到匿名举报信,直指该公司当时的副总经理有“老鼠仓”行为,相关公募对C的相关权限进行限制,采取了强制休假等措施。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的C离任了副总经理,之后又进一步完成离职手续,正式离开公司。根据当时的调查情况,C涉嫌亲自下单操作或伙同他人利用其掌握的未公开信息,通过第三人证券账户买卖与其管理的基金相同的股票,涉及股票40余只,交易金额超过3亿元,违法所得1000多万元。这一事实,不仅使得C未能像他的前同事一样成为私募大佬,反而获判两年刑期。

江湖传说依旧在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达325人,刷出历史新高。这其中,不乏董承非、崔莹、周应波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他们选择了创建自己的公司或加盟私募平台。

一直以来,“奔私”都是公募基金经理转型的主要方向。选择“奔私”的基金经理一般都有两种方式,即自主创业,自己创办私募基金公司,或加盟已有的私募平台。仔细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通过加盟成熟的私募平台,基金经理可以利用平台已有成熟的投研资源和运作框架,专心做好投资,不必被公司治理和日常运营所分心,同时基金经理对投资组合也拥有相对公募更加自由的裁量权;而通过自主创业,基金经理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在公司治理、团队架构、股权安排、分红等方面更具主动权。

对许多公募基金经理而言,做投资本身就是因为“求职”所发生的偶然事件。尽管多数基金经理希望转型后以私募的方式继续在资本市场上淘金,但不少基金经理也并不想在自己并不十分热爱的赛道上“一条路走到黑”。

“如果未来我不做基金经理了,我想去写小说,就写基金圈里这些人。”一位从业多年的基金业老将透露了这样的想法。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人本身的魅力是无穷的,每次遇到同行,总能碰撞出新的灵感和火花,大家都是在持续思考,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投资层面。

公募基金行业一直是公认的高度人才密集型行业。从公募基金行业走出来的许多“明星”、“大佬”,离开这个行业后也依然闪耀着,公募江湖虽然已没有他们的身影,但关于他们的传说,或成或败的往事,依然在传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