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62个交易日零成交的威海银行(HK09677,股价3.08港元,市值184亿港元)引发市场关注。
而在3月6日终于打破僵局后,3月7日盘中再次有了3000股,9270元的成交额。这3000股,将股价拉升了0.3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一向都颇为“残酷”,冷热明显。既有腾讯、阿里巴巴这类日成交额能破百亿的“明星”,也有大量日成交额仅有数万、数千元乃至零成交的“路人”。
不幸的是,许多中小银行属于后者。
多家在港上市内地银行零成交“A+H”中小银行两市交易“冰火两重天”
威海银行就是在港股遇冷的中小银行之一。
虽然其港股流通市值达到31亿港元,总体股本的市值更是超过184亿港元,但从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3月3日,它总计62个交易日无成交记录。
常年横盘、多日无成交,一些股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直呼“停牌了么”?
威海银行H股常年横盘 图片来源:Wind
记者注意到,在3月6日这天,除锦州银行停牌外,有15家银行的当日成交额低于100万元,其中7家银行零成交,约占在港上市内地银行的20%。此外,成交额1万元以下的银行有3家,成交额1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银行有2家,成交额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银行有3家。
贵州银行自2022年下半年至今,多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在1万元附近,仅有一日交易金额超过10万元。
类似的还有泸州银行,从开年至今有成交的不到20个交易日,去年更是有过超40个交易日无成交的纪录,其中10月份全月无成交。
泸州银行年内股价走势 图片来源:Wind
除了大型银行和股份行,H股中小银行的交易表现都显得有些低迷。
相较港股上市银行的“冷清”,A股要热闹得多。3月7日早盘,银行股集体走高,邮储银行、中信银行(601998)、农业银行涨超2%,西安银行(600928)、成都银行(601838)、建设银行等跟涨。
那么,“A+H”上市的中小银行股,在两市表现如何呢?
记者观察发现,以青岛银行(002948)为例,截至3月6日收盘,该行在A股成交额为6400余万元,而在H股成交额仅有百余万元,对比明显。此外,还有多家中小银行走势趋同,H股成交额和A股成交额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纵观两市,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基本实现了A股上市,H股上市的也不在少数。未来更多的新上市银行主力军将是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
记者注意到,随着2022年末湖北银行IPO申请材料被受理,A股排队候场的中小银行已增至11家。同时,亦有多家中小银行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赴港上市。
“A”or“H”?投行人士:选择背后是审核压力和分红要求
中小银行上市之路,何其漫漫,许多银行都等待了三五年甚至更久,仍初心不改。它们纷纷谋划上市,所求为何呢?
某大型券商总部投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道,从中小银行上市动机来看,具备普适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融资渠道的改善。非上市企业想要融资,要么靠借款,要么靠人脉关系去拉一些股权投资,关键在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不具备流通性,通过上市使得股权获得流动性,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各种融资工具来保证公司的资金量,资金对于银行来讲更是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二是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对业务推广起到正面作用。上市银行肯定要比非上市银行更加吸引客户,业务流程相对也会更合规。
三是股东方面的推动与压力。股东投资的目的核心在于能获得收益,上市变现是最容易、收益最高的退出方式。
记者注意到,12月,潍坊银行连发多份首次公开募股保荐人、会计师服务、香港法律顾问服务等项目的中标结果,透露出赴港上市的信号。
为何众多中小银行筹备H股上市,而非加入A股IPO的候场队列呢?仅仅是因为H股审核较容易,能够较早实现“弯道超车”,冲刺上市银行目标吗?
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个问题讨论的前提是,能上A股就去A股,去不了A股才选择H或美股。
至于具体原因,他认为,A股审核压力大,对企业各方面的要求远多于H股或美股。全面注册制后,审核把关一定是更严格的,很多企业或因历史沿革的一些问题,或因财务上的问题,或因业绩的原因,很难在A股通过审核,所以才去H股。
“像一些地方性银行,很难上A股,原因主要是依赖区域发展。H股这方面的审核压力相对较小,H股市场相对是一个完全充分的市场,风险由投资者承担。”
此外,他还提到了一个重要驱动因素,那就是分红要求。“在A股市场上市,监管鼓励每年分红,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分红一般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30%。我觉得这一点对许多中小银行来说承压较大,而H股就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较小、业务盈利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的中小银行,可能达不到A股IPO的门槛,这也促成了部分银行转投H股。
关于港股市场,前述几只中小银行股成交量低、市值低、价格低的原因,该人士认为,主要是市场预期低,投资者不买账,出于成长性与投资价值有限的考虑,所以看多的人少。“港股没有涨跌幅限制,闪崩现象很多,投资者相对更为谨慎。”他表示。
“A”or“H”?对银行来说,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审核难度、后市表现,甚至体现在前置环节。记者观察发现,对于部分筹备上市的中小银行来说,员工们的期待值明显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冷热分化。
对于赴港上市的银行,员工们大多比较平静;而准备上A股的银行,员工们的热议通常更多。
对此,投行人士以过往IPO经验来看,拟上市公司员工对于H股的期盼的确没有A股那么高,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分配股票量比较少,价值不高;二是减持时拿到手的也是港币,每人每年只有5万美元的汇兑额度,这无形中也是一种限制。
面对市场选择是“Plan B”的代价
虽然有“上市银行”的头衔加持,但港股二级市场股价和成交量走势却“遇冷”,令人唏嘘。站在银行的角度,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一现象呢?冲击H股上市对于银行来说意义何在?
某港股上市城商行总行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之所以“遇冷”,是在港上市城商行基本由境内机构持股较多,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市场活跃度不高,从而导致流动性有限。“其实,上市之前能预料到后市表现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更看重的是一个资本补充的平台。”
换言之,中小银行顺利实现IPO,将对其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部分中小银行未达A股上市门槛等因素,过去几年制约其登陆资本市场。该负责人坦言,“所以着急资本补充的银行会选择境外上市。”看来,部分中小银行选择冲刺H股,也颇有些无奈的意味。
以威海银行为例,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该行资本充足率13.58%,一级资本充足率10.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69%,均同比下滑。压力之下,威海银行多次通过发债来“补血”。去年12月8日,公司又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50亿元金融债,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
由于上市门槛低,国际资本进出方便,导致港股市场长期折价,投资风险高,两极分化严重。中小银行股历来在港股市场不太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和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股权结构、上市原因有关,难以调动港股投资者的积极性。
对于港股投资者的冷淡,银行有何破局的思路呢?
前述上市银行相关负责人直言,“从基本面来看,很多港股上市中小银行流通盘较小,交易量有限,然而市场特征和投资者偏好就是这样,这是一种市场选择。”
投行人士则感叹道,“其实,不仅是银行,对于不同行业的拟上市公司而言,都是能上‘A’就去‘A’,上不了A的又想上市增加融资渠道或减持渠道的,才去‘H’。”
或许,赴港上市本就是许多中小银行的“Plan B”。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面对市场选择,银行有努力,也有无奈。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数家中小银行采取先A后H,或先H后A的战略冲刺上市。然而,由于股权结构变动、部分事项需与个别股东协商、战略规划调整等原因,又纷纷撤回了A股IPO申请,折射出上市之路的不易和坎坷。
对于排队候场IPO的中小银行而言,在哪些方面“爱惜羽毛”,才能更快拿到上市入场券?
投行人士此前就曾提醒道,首先,中小银行务必重视股东结构问题,重视穿透核查,论证股东适格性。
其次,中小银行要着力提升风险承受能力与业绩抗压能力,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根据自身运营模式,因地制宜,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锚准业务发展方向。
再次,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需要进一步谨慎合规,建立运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三会制度。
最后,中小银行还要注意独立性治理问题,这也涉及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相关问题。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正式落地,主板在审企业平移至交易所受理工作陆续推进,中小银行IPO进程或将加快。
据证监会消息,3月4日,湖州银行、亳州药都农商行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这意味着,这两家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分别已约三年、五年的中小银行,距离上市目标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