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 文/邱林
(资料图片)
翻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撰写的《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我发现,公元1500年以来,全球五个世纪期间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力量的转移总是伴随着国家间权势的转移,并决定着一国的国际地位。自十六世纪西欧崛起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一流强国的兴衰表明,从长期看,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霸权的接力棒如何从英国人手中递交到美国人手中?而德国、日本乃至后来苏联的努力,又是如何被瓦解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些国家的兴起,又是什么令曾经的强大与繁荣衰落下去?这些话题一直让关心大国兴衰的人着迷不已。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史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国兴衰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变的长期过程,其最核心的规律有三条:一是大国的兴衰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当时环境里和其他国家实力升降的比较:二是兴衰的主要和最终决定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三是不断扩展战略承诺导致军费攀升,最终使国家经济基础负担过重,是一个大国走向长期衰落的开始。
上述三条规律中最后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与日本的过度扩张则是大国由于过度扩张而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严肃教训。无论是纳粹德国的“千年帝国”迷梦还是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妄想,其扩张计划都远远超出了其能力所限。像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有军事扩张的野心,如果实力足够、扩张成功,就会有更多的军事上的投资来稳固自己的霸权,但国防的过度增长早晚会超出国家经济运转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衰败。
今天的美国正在重复所有大国曾经的错误——军事手段的采用摄取了过多的国家财富,“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美国衰退。本书作者保罗·肯尼迪甚至预言,这个速度可能比苏联还要快。
二战结束后,对战争的破坏感到懊悔的老牌欧洲国家同意接受美国霸权,以换取和平和安全保证,这使它们在七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稳定。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削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印度、巴西、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现在,中国与俄罗斯、巴西、伊朗、土耳其和沙特等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客观上对美国的“领先地位”构成了威胁。
现在,全球“去美元化”的热潮此起彼伏。由于担心遭到美国无理的制裁,今年以来,许多国家在对外贸易结算中使用本币结算,中国与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印度与俄罗斯、巴西与阿根廷以及金砖国家之间,已达成相关协议。显然,许多国家不再畏惧“唯一霸主-美国”而寻求“战略自主”。同时,在美国人中出现对失去霸主的恐惧,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塔克·卡尔森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如果美元不再是储备货币,我们(美国)将在一夜间沦为乞丐”。
据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项民调,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美国人比例已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分之三降至今日不足四分之一。尤其是年轻的美国公民,他们很少有以前那种无法抑制的国家自豪感。这说明一点,但凡以侵略扩张为目的来夺取胜利的,往往失败的也快,而那些致力于建设国家内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国家,反而能在一段时间的积累过后在国际关系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地位。
只有国家以足够的投资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军事与经济安全,维持其强国地位;历史上的大国大都是未能实现这一点而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实力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最终导致其大国地位的下降乃至丧失。大国既是靠战争崛起,最终也是因战争而衰落,这是历史的悖论。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取决于和其他国家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理应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些狭窄的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的接近“兴衰的秘密”。通过阅读《大国的兴衰》,我觉得,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