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津城农村进入了播种稻子、收割麦子的农忙时节。端午假期前,五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建议几位假期随父母去近郊游玩的同学,顺便观察插秧农民的辛苦,结合芒种时节写一篇关于“盘中餐”的习作,以此纪念刚刚去世的袁隆平爷爷。结果,几篇交上来的习作,竟然都说看到了“金黄色稻谷的丰收景象”。
孩子错把麦田当稻田
端午假期过后,王老师利用班会召开了“爱惜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讲座,她从超市买来一盒薏米粽子和薏米、荞麦、高粱米、糙米、黑米、黑豆等九种杂粮,教孩子们辨识“五谷”。王老师介绍,这些五花八门的粮食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班会还没开始,大家就围了上去,忍不住戳戳这个摸摸那个。“别看他们不缺吃喝,但对粮食却很陌生,现场由辨识引发的争论囧事不断。”几位前排同学看完薏米,还品尝了薏米粽子,但都没能说出名称来。一位女生拿起一粒薏米仔细端详,随后下了结论:“这是高粱米。”周围的同学显然不认同这个说法,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
“眼下孩子们仅靠电脑、手机去认识世界,正影响着全方位的素质成长。”王老师说,她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所带过的班几乎每个孩子早早就会背诵《悯农二首》唐诗,然而由于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大多数孩子错把麦田当稻田,在习作中滥用“稻谷”一词,不知麦是面、稻是大米、谷是小米及玉米等农作物,也分不清北方的稻谷和小麦何时播种和收获,没有亲身体验农耕文化,体会不到农民种地的艰辛,根本不能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义。
识五谷不能纸上谈兵
“这是薏米,八宝粥里就有,这个才是高粱米,那个是荞麦……”让王老师惊讶的是,班里一位个子最高的女生不仅能准确认出九种杂粮,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还用上了“粮荒”一词。“奶奶在世时常去超市买高粱米,我小时候在她家吃过,感觉硬硬的不太好吃,可奶奶说闹粮荒时人们连这个也吃不上,不过我记住了它比大米粒圆。”这位女生告诉王老师,她从小爱看百科全书之类的科普图书,这些粮食都是从书中认识的。王老师连声夸赞,然后指着黑豆问她:“黑豆里面是什么颜色?”女生答:“黑色,因为黄豆就是全黄色的。”“黑豆只是皮黑,里面却是白色的。”王老师趁机告诫同学们,识五谷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光从书本和超市标签上认识,还要在实际生活和学农活动中亲密接触。
班会上,王老师讲了很多农耕知识,还让每位同学用粮食在白纸上摆出“节粮爱粮”的字样。
女孩以为草莓长树上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让素质教育更接地气,许多中小学相继开展了体验农耕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分清五谷、探索自然,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共识。
去年10月,天津中学高一女孩璐璐和同学们在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麦田里学习了小麦的发展史、用途、栽培等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平地等技术。这次活动让她充分体验到农耕的乐趣,甚至还有点着迷。
“我时常想象小麦丰收时的情景,总想亲自感受一下收获的喜悦和幸福。”璐璐告诉记者,端午假期她和父母去蓟州区采摘游,当路过一片麦地看到农民正在手工收割时,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央求人家让她过过瘾。“我是第一次拿镰刀,看着农民伯伯收割的样子觉得挺简单,可自己操作后就发觉没那么容易了。”她说,在太阳下只弯腰割了几下,就已满头大汗,真切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让璐璐感到兴奋的是,这次采摘游她第一次看到了蓝莓、草莓的“真面目”。“本来是去采摘蓝莓的,但在大棚里也看到了最后一茬草莓,我之前以为草莓、蓝莓长在树上,原来它们是长在地上啊。”采摘前,璐璐让妈妈给自己拍照,她要让同学们看看长在地里的草莓什么样。“草莓秧有20多厘米高,蓝莓秧要高许多,绿色的叶子上,一簇有四五个果实,有的开着白色的小花,原来小白花成熟之后,就会变成果实。”璐璐得意地说,采摘时班里一位好友正好打来电话,听说后委托她捎带蓝莓回去,她打趣说自己爬树爬得很辛苦,没想到同学信以为真,说回头要好好犒劳她。
“第一次在大棚里感觉很新鲜,自己可以亲自动手获得劳动成果。”璐璐说,这次采摘游,她没“玩儿够”。
直观体验到书本知识
深翻平整土地、施用底肥、移苗定植、挑水浇园、搭黄瓜架……作为学校的“劳动小能手”,在2021年西青区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上,富力中学初二男孩宇宇挽起袖子,头顶草帽,或用铁锹翻土,或用耙子平整土地,俨然一副“农民”的模样,在六个涉农项目中一展身手。
在郊区长大的宇宇从未体验过“种地务农”,仅有的一点农业知识也是从课堂上看图片和书本上插图中学到的,不过他依葫芦画瓢,过了一回农耕瘾,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样的活动真是太棒了,之前我都不知道日常吃的东西是如何长成的,这次能亲身务农,可比课堂上看图片直观多了。”说到参与学校农耕活动的收获,宇宇说,平时有点小洁癖的他,给小苗施肥时也不怕脏了。
端午假期,宇宇在自家一楼小院里爬梯登高,学着爸爸的样子用园艺剪为一棵桃树剔除多余的枝条。“修枝后,树就只长果子不长个子了,这也是为啥果园里的果树都长得矮,但产量高的原因。”他告诉记者,看到网上说桃树、杏树、苹果树、李子树可以相互嫁接,他立刻冒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能不能通过嫁接的方式让家里桃树上同时结这三种果子?“想试一试,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宇宇说,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死”的,只有亲身去田间地头学习,才能传承农耕文化。
暑假走进大自然课堂
“农耕教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务农的艰辛,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孩子的暑假该怎么过,王老师提醒家长,不应让孩子整个假期都“泡”在学习上,除适当布置一些“家务作业”,还应多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让他们接地气。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孩子需要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道理,亲近自然能够获得直接经验,这也是体验农耕文化的益处。”王老师举例,每逢假期,班里一位女生都会在父母开的小超市里帮忙,从她的习作中不难看出,她能够感受到父母平时的辛劳,与父母的感情很深厚。“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更早地体验和感悟生活的内涵和意义。”她说,生活就是教育,大自然也是课堂,素质教育接地气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必然会提升。(杜泽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