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营街道持续推动校地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书记领航”,深化“组织化结对共建”“项目化社区服务”“机制化实践成效”扎实推进街道与高校的互动合作,实现校地共建共享共赢。

01

组织化结对共建,持续强化与驻呈高校的沟通联系


(资料图片)

着力保障校地联动“零时差”,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吴家营街道服务高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强驻地高校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每季度定期召开校地联席会议。

着力打造队伍联建“零距离”,将辖区及周边10所高校吸纳为街道党建联盟成员,并由各高校党组织负责人任街道“大工委”委员。依托党建联盟平台,与各高校各院系签订共建协议26份,今年一季度以来开展校地共建活动189场次,参与人数12320人。

着力加强服务联系“零死角”,设立“吴家有心”高校服务站、高校驻地社区服务专班,采取“1+1+1+1”模式,即1名街道联系领导,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1名工作联络员,对口联系1所高校。先后解决了云南特教学院公交车班次少、学生出行不便等10余个问题。

02

项目化社区服务,不断丰富与驻呈高校的各类活动

实施人才服务双向赋能,建立“吴家人才”服务驿站,为驻呈高校人才提供“一对一”全方位服务。建设“吴家人才”信息库,吸纳驻呈高校优秀师生组成高校师资库。与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成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中心。

实施志愿服务双向奔赴,通过社区居民需求“点单”,街道统筹资源“派单”,各联系高校结合实际“派单”的服务模式,实现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与云南师范大学团委签订共建协议,在街道挂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站,着力打造“青春志愿闪光舞台”志愿服务平台。

实施就业创业双向服务,依托与驻地高校搭建的合作框架及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拓宽大学毕业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渠道。吸纳了28名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到街道各社区担任社区团组织书记助理、兼职副书记等。

03

机制化实践成效,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引入专业人才打造“领头雁”队伍,挖掘整合驻呈高校人才资源,引入8名高校毕业生驻村工作并聘请1名“乡村CEO”,共建专家基层工作站9个,在四个涉农社区与云南大学共建“濒危植物保护和利用”学研基地,挂牌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实习基地等。

促进产研结合助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驻呈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组建乡村振兴助力团,采用社区“开菜单”,高校“来配菜”的方式,聚合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与云南中医药大学联合试点种植“林下铁皮石斛”、与中医药大学研发“复方梨膏”并投入生产销售。

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促振兴,联合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展“第七街区道路景观设计”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美好的梨想世界画展”,与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邮说云南,邮票中的红色党史”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能量与活力。

下一步,吴家营街道将持续深化、不断拓展校地共建内容,通过党建品牌联建、组织队伍联建、政治理论联学、人才干部联培、共建阵地联建的“五联工作法”,扎实推进校地共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来源:吴家营街道

编辑排版:秦佳丽

一审:赵玥

二审:李学刚

三审:李琼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