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张雅光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资料图片)

朱绍岳 天津日报评论员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这道考题,就必须挑好农业现代化“金扁担”,激发乡村产业的内在活力,着力培育乡村产业茁壮成长的土壤。

朱绍岳: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也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实现保护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绿水青山才会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张雅光:产业振兴、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的发展才会更有韧性。比如,我市很多农村搞稻蟹混养、稻蛙共生等立体种养模式,就是很好的佐证。实现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关键在通与补。通,是打通产业与生态的边界。尊重自然规律,立足本地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匹配,既能减少同质化竞争,也有利于打出自身品牌。补,则是实现产业、生态优势互补。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获得稳定的农产品供给,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从而实现生态美、产业旺与百姓富的统一。

朱绍岳: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速了各类要素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像无人机喷洒农药、大数据管理稻田、智能化管理蔬菜大棚等。用好数字赋能,不仅有助于资源要素的“互通有无”,还可以激发乡村产业的内在活力。

张雅光:的确如此。乡村产业既细小又分散,很难一体推进。这个时候,数字技术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它能进一步缩小产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各种要素充分流动,提升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比如,通过数字信息平台,村民可以了解农产品的最优种植方案、最佳种植时期,也可以连线农业专家,在线听课;农业主管部门则可以对市场供求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通过信息平台向村民提供更为准确的市场预估,引导村民因需而种。此外,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搭建更为完善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能更好促进农产品流通、降低产品损耗、保障产品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朱绍岳:实现产业振兴,离不开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开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实现全产业链上的“多点开花”。

张雅光:单一的发展模式,不仅很难加快乡村产业建设的步伐,而且会使农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坚持“大农业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丰富农业发展的内容和方式,乡村产业的价值链才会得到不断提升。举例来说,我市静海、武清等地的一些运河村落,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是一条河流,利用得当,既能产生生态价值,还能结合人文风情,发挥出更多的文旅价值、休闲价值,产生1+1>2的效果。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嫁接融合,着力推进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乡村产业的多元价值将会得到有力激发。

朱绍岳:挑起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乡村振兴的基础才会更牢。在您看来,这条“金扁担”如何才能挑好?

张雅光: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一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手,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金扁担”才能挑得稳、挑得好。藏粮于地,就是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藏粮于技,则是加快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集成融合,利用现代机械装备和生产方式武装和改造乡村产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发展动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