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说起天气,相信很多人都会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热”!每天一出门,汗就流个不停。数据显示,进入八月以来,我国多地连发高温预警,其中有9个省市的局地最高气温达到了37℃至39℃,上海、浙江、福建、江西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0℃左右。在天津,本周也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桑拿天上线,闷热感明显,气象局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高温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的城市是怎样运转的?

高温来袭 谨防热射病

今年入夏以来,“高温”成为了世界性的关注焦点,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了超40度的高温热浪,多地突破历史极值。从上周日开始,法国迎来了今年的第三次热浪。当地时间8月1日,法国多地进入高温预警状态,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情况严重。受持续高温影响,法国南部近日遭遇林火,2000多名居民受影响。高温热浪也使全球气候生态发生变化。


(资料图)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出现的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影响人口超过10.6亿人,平均高温日数6.4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期间最多。高温成为了这个夏天,许多市民谈论的焦点。而在天津,近日来连续的高温天气,也给我们这座城市,和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持续的高温,让这个炎炎夏日更加难熬,多地极端的高温天气,全国多地医院统计,中暑人数不断增多,其中甚至还出现了热射病患者。热射病,这个曾经我们一度很陌生的名词,近期频频登上热搜。

柴艳芬,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同时兼任天津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从事急诊工作34年。在上演生死时速的急诊医学科,一到夏天,各类因为高温而导致的突发疾病就开始增多,本就忙碌的急诊医生,到了夏天,压力更大。5年前,同样是全国范围内持续高温,这一年,天津创造了近65年来夏季高温天数最多的一年。从这时起,柴艳芬就开始关注中暑病患,并带领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汇总全市各大急诊的中暑数据情况,与此同时,柴艳芬越发注意到“热射病”这个概念。柴艳芬说:“它主要就是因为散热障碍,或是产热过多,或是严重的散热异常,再加上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能力下降,或者关节失灵的状态。热射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累性热射病,多见于在户外高温暴露的强体力劳动,或者是做高强度训练的人。还有一类叫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体弱、年老多病人群,这些人的实际居住环境的温度往往会比较高,因散热异常发病。

据医生介绍,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典型表现为高热,其中直肠温度可达到40℃以上、神志不清、多汗或无汗等。常见并发症有休克、心力衰竭等。

面对热射病,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天津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柴艳芬告诉记者:“首先大家要关注这样一件事情,知道这种严重的中暑或者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你脑子里要有这样一根弦儿。另外我觉得夏天的时候,我们居住的这种环境,因为有些老年人他不愿意开空调,甚至怕受风,所以我们现在主张就是,在天气特别炎热高湿的这种高温环境,要注意降温,要开空调,可以把空调温度稍微调高一点,开到26度-28度这样一个让人比较舒适的一个环境,还有抽湿这种模式,也很有帮助。另外,要保证有足够的液体摄入,要维持身体的循环功能。或者可以用一些淡盐水,或者一些电解质饮料,适当补充。”

高温来袭 气象预警启动

这两天,在天津市气象局的气候中心,黄鹤正带领着团队进行着我市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高温气象灾害作为气象灾害一类,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如何提前做好预警,为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参考,就成了黄鹤他们的一项重要职责。

13个国家级的气象站,三百多个区域自动站,黄鹤他们需要把这些站点从1961年开站以来,每天的记录重新录入进电脑,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不论冬夏,尤其面临极端天气的时候,黄鹤他们都会定期到各个站点做检查维护。进入夏季以来,高温天气频出,黄鹤他们又加大了站点的监测力度。

除了地面监测,气候中心还应用了卫星遥感技术,多维度立体式对高温进行监测。通过多种手段的应用,黄鹤他们最终运用手中的数据进行大数据汇总和分析,形成了一套高温预警机制。而这些数据也被各个部门转化为可为大家服务的气象产品。

脑卒中也称“中风”,众所周知,秋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然而在气温上升到32度以上,中风的发病率就比平时增加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也会增加,所以到了夏天,不仅仅是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夏季更加不容忽视。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与天津市气象局合作长达十余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观察时发现,气象因素是脑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2021年2月,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南开大学等多部门联合,共同建立了“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系统开展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人数的影响研究。依据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脑卒中危险人群判定标准,评估不同危险级别的易感人群对气象因素变化的敏感度,依据气温变化适时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使服务更加精准细致,真正为老百姓打造高品质生活。

高温来袭 高温下的坚守

在国网天津电缆公司铁东北路35kV远柳线13号工井防水封堵工作现场,在对工井进行半个小时强排风换气后,检修员孙立枫正在进行检测作业。

孙立枫肩上的正压式呼吸器重达30斤,为了安全,呼吸面罩要牢牢扣紧在面部。由于井口狭窄,再加上背着厚重的氧气瓶,孙立枫显得有些吃力。高温下,虽然经过排风,狭小的电缆工井内仍然可以用“蒸笼”来形容。对每个角落进行气体检测后,孙立枫再次爬出工井口,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时间,但汗水已经浸透了工作服。

两次气体检测合格,孙立枫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再次确认井下视频监控、救援三脚架、通风设备正常运转后,才许可工作人员下井作业。今年47岁的孙立枫,是国网天津电缆公司运检东部中心运维三班的班长,1997年毕业后,在国网电力公司,这一干就是25年。每年一入夏,就到了孙立枫他们最忙的时候。

井下,孙立枫带着徒弟开始了今天的防水封堵作业。电缆工井纵向长12米,横向界面只有两米见方,再加上电缆占据大部分空间,这让孙立枫他们干起活来格外“局促”。为防止雨水渗漏,保证电缆安全运行,他们小心谨慎的对工井内所有的墙面、地面和顶上一层又一层的刷着防水涂料。三个小时的作业,井下空间狭窄加上40多度的湿热气温,孙立枫他们早起全身湿透,孙立枫说:“如果夏季需要紧急抢修,通过我们的工作恢复供电,居民能够正常的使用电,这时候体现我工作的价值,感觉确实是有成就感。

没有停留,孙立枫他们收拾好装备,又赶紧赶赴下一个施工现场。

这座城,有人守护安全,有人守护健康,电力人则守护着万家灯火。无论山上、井下、高温酷暑、风雨交加,电力人一直在路上。(津云新闻记者何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