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得在侧面,电梯深度只够一张床。”

“这样,呼吸机放右面,ECOM放左面。”

“慢点儿慢点儿。”……


(资料图片)

随着2023年的到来,本市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但重症医学科却仍在咬紧牙关,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科室微信工作群里,每当科主任询问谁能工作时,得到的答案永远都是“我可以”“没问题”“能坚持”……面对重症感染高峰,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竭尽全力与死神作斗争,守护着患者的最后一线“生”机。

1月10日上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的重症医学科,多位医护人员如同正在完成一件精密技术一般,合作将患者的病床稳稳推进电梯。一位重症患者今天要完成CT检查。这个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需要自己进行的项目,但眼下,他需要在多位医护人员的精准协作下才能完成。

“如果是已经好转的患者做CT或其他检查时相对简单一点,但是今天这位患者因为有呼吸机和ECOM(体外人工膜肺技术),各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高红梅告诉津云记者,ECOM的管子跟患者大血管相连,而且患者肺部工作、氧合是依靠于ECOM和呼吸机的,所以整个过程不仅要保证患者气道的安全,保证机器的运转,还要保证维持治疗的药物设施运转等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风险大的检查,我们是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的。”

从ICU病房到CT室的整个移动过程,要提前做好规划,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分工:每个人的站位要提前安排好:一人负责输液泵,监测它的位置和是否正常工作;两人负责患者气道的安全;一人负责呼吸机的正常工作;两人负责ECOM的物理位置,另一人负责它的运转工作;一人负责推着所有抢救药物的小推车;最后还需要有一人负责整体指挥安排。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数激增,为了扩充重症床位,2022年12月19日,一中心水西院区重症医学科陆续启用51张床位,收治的大多是危重症患者。目前一中心两个院区同步运转,重症医学科共有150名医护人员奋战在重症救治工作一线。“医院早期已经做了统筹安排,集中了ICU的医生、重症专业医生和专门负责呼吸支持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多名医生进驻科室,还有一部分海河医院的医生上岗。”高红梅说。

“大家觉得看到希望了,有希望就有力量。”

从12月19日至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中心水西院区在天津的重症救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高红梅临危受命,负责筹建水西院区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她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筹备初期连续10天吃住在医院里,没有回过家。在筹备过程中,高红梅整整连续10天吃住在医院,期间高烧、咳嗽、咽痛,说话喝水都困难,但她一天没有休息,吃完退烧药就进入病区指挥战斗,她说:“病房早一天成立,就可以多救治一批病人”。在医院上下通力协作之下,水西院区的重症医学科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病房改造,配置了充足的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气管镜、USCOM、床旁B超机、ECMO等设备,率先启用了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同时给予机械通气、血液净化、ECMO等治疗,使重症肺炎、ARDS患者转危为安。

“最累的不是我,是整个团队的医护人员。开诊第一天我们就接了11位患者。到第10天,水西院区的51张床就都住满了。”高红梅说,在感染高峰时期,随着收治的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生护士也相继感染,但大家依然坚守一线,“那段时间,对大家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好在我们挺过来了。”

“一天都没有休息,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跑着工作的,饭也顾不上吃,家里肯定也照顾不到。如果我发烧了休息了,别的兄弟姐妹怎么办,他们的工作就更难。而且,我们重症医学科每位患者的救治都是非常关键的,说白了都是跟时间赛跑,每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每个节点我们都要时刻关注,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所以,当时是咬牙也得坚持。”水西院区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张会云说。

好在,阳光就在风雨后。

开诊之后第一周过去,很多患者逐渐好转。两周、三周过去,陆续有患者转到普通病房、转科或者出院。

眼下,这里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有条不紊的循环状态。每天早上8点,早晚班交接,主任查房,了解每天收治、转出病患的情况,医护人员执行医嘱,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检查和调整全部落实,一般到12点以后才能结束这一阶段的工作。到了下午,医生们会对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会诊、讨论、评估,再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刚刚那位患者进行的CT检查环节,就是今天上午需要落实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患者做完CT后,我们马上就能在病房的电脑或医生工作站的电脑上看到片子。”

高红梅说,目前天津整体情况已经趋缓,感染高峰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康复。“大家觉得看到希望了,有希望就有力量。”

“医护人员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回家去休息会儿,现在老人的情况平稳,咱们赢了一关了,您们也得养精蓄锐别熬坏了。有什么情况,我们第一时间就通知您。”接近午饭时间,在重症医学科病区外,高红梅安慰着一位高龄患者的家属。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医生正在为家属们耐心讲解患者当日情况、提出治疗建议,或者转述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的状态。

水西院区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艳飞说,因为家属不能探视ICU,但他们又很焦急,所以每天都要事无巨细地把患者情况告诉家属。“而且重症病房跟普通病房是不一样的,患者所有的护理都由护士们完成,除了治疗还有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我们除了输液、翻身、拍背,还要跟患者聊天,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等等。”

护士张文在自己日常负责的患者病床前,记录着各监测仪器的数据、患者当天的情况,换液输液。“每天我们都需要留意患者的心情状态,常和他们聊聊天,往积极的方面引导,不要让他们焦虑,那样对康复不利。在这里不能用手机,因为手机会对仪器产生影响,所以患者联系不了家属,有的老人有时会有焦虑的情绪,主任就用病区的电话跟家属联系,让老人和家属说说话,帮助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

36岁的张楠是护士张文负责的患者,经过救治他马上就能转入普通病房了。上周还只能抬头、有点喘的他,今天已经可以自己简单活动了。“当时我拍CT时白肺挺严重的,憋气特别严重,去到别的医院说是治不了。我还以为自己不行了,特别难受、沮丧,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妻子要照顾。 后来几经辗转来到一中心,高主任和这里的医生、护士真的是全力以赴,经过两个多星期救治,现在我已经可以自己简单的活动了,呼吸也感觉顺畅了,而且马上就要转到普通病房去,康复就在眼前。我发自肺腑地感谢咱们的医护人员,真的。”张楠感慨道。

金大爷今年58岁了,今天下午他就会转入普通病房。病区主任张会云来病房查看时,他握着主任的手直道感谢,眼里泛着泪光。看着大爷日渐好转,张会云也感动地擦擦眼角,说道:“您别激动,这不马上就都好了嘛!咱马上就胜利了。”

金大爷说,在这里,医护人员就如同自己的家人,不仅奋力救治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还照顾他的衣食,陪他聊天,帮助他战胜病魔。“我在这里这么些天,看着医生、护士每天这么忙碌着,他们真的是太辛苦太不容易了。正因为有他们,才有我们的康复。今年能过个好年了。”

2022年春节,高红梅主任没有休息。当时的一中心水西院区,是新冠康复定点医院,1月25日她进到院区,春节就在这里度过。

“今年春节,我们应该还是不会休息。但是如今一切走上正轨、有条不紊,明年春节可以期待了。”高红梅说。(津云新闻记者史潇潇 赵颖妍 摄影姜晓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