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春节长假过后,家电市场保持高热度,多家品牌的大屏幕平板电视新品接连上市,部分春节前缺货的新品也陆续到货。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选购电视的时候发现部分商家存在夸大“卖点”、避实就虚,甚至有意误导消费的情况,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家住南开区的市民李先生日前向记者反映,他春节前打算买一台大屏幕电视,但选购过程中各商家却纷纷给他“出难题”。“价格差距太大了,同尺寸的电视能相差好几倍。”李先生说,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电视价格会有差价,但在主要功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差还是让消费者很难理解。李先生告诉记者,按照商家的说法,价格较高的新品有很多新卖点,比如运动补偿、远场语音、智能通话、蓝光护眼等等,但仔细研究后,李先生感觉很多所谓的“卖点”含金量并不高。另外李先生还发现,有些电视说是新品,实际上和旧款区别并不大。“有一款新品只是音响方面有升级,边框有新配色,价格就比旧款高了六百多元。”李先生说,对于这样的“升级”,他并不认同。

“新概念太多了,实际的观看体验又能提高多少呢?”市民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在选购电视的时候,被各种新概念、新噱头搞得一头雾水。王先生表示,为了买到一台理想的电视,他在线上线下都做了不少研究,在几家知名品牌的官网查阅了多款新品的具体参数,在线下实体店也体验了实际效果。“结果就感觉有些新概念华而不实。”王先生说,“与其把钱花在新概念上,还不如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寸和外观上。”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线上线下的不少商家在接受咨询的时候,通常都会引导消费者选择“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个别商家甚至会以缺货、优惠幅度小等理由,让消费者放弃选择价格便宜的旧款机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消费者在挑选电视时,还遇到“被动升级”的情况。例如8K高清、量子点、超高刷新率等高端性能,都有可能成为商家推荐升级的理由,而为这些平时可能用不到的高性能升级买单的话,消费者动辄就会多花数千元。

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消费者遇到的问题确实存在。对商家而言,新产品利润高,销售时给顾客推荐新产品也无可厚非,但新产品的“卖点”还是应该名副其实才对,刻意夸大卖点、避实就虚,属于有失诚信之举,并不能获得消费者真正的认可。另外业内人士也提示说,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上市时间在一两年左右的平板电视,各项主要指标并不过时,也有很多属于知名品牌,这些机型的性价比较高,值得考虑。(今晚报记者 翟维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