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墨色浸染,一幅看似普通的山水画,是天津古代著名私家园林水西庄留下的唯一可以供我们窥其原貌的依据。说起早已消失的水西庄,它的主人是谁?何时兴盛何时衰落,又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梦回水西庄
(资料图)
(水西公园)
水西庄,它的第一任主人是清康熙年间崛起的天津大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当时,随着天津逐步成为长芦盐的核心产区,众多盐商富贾从周边,甚至是两淮地区来到天津定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天津本地的盐商也迅速崛起,查日乾父子便是其中之一。“有句话叫富而思文,古代分士农工商,盐商作为商人处在阶级末端,地位是偏低的,所以他们非常迫切想要改变自己商人的地位,就会很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读书,然后通过科举转变为官宦身份,因此几乎都形成了文化世家。”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王振良说。
(查氏祖先像)
作为天津最富有的盐商之一,查日乾同样特别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能顺利走上仕途,对大儿子查为仁更是给予了极高的期望,而由他们父子修建的水西庄,自然也成为了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私家园林,亭台楼阁,书香萦绕,不仅拥有大面积水域,还移栽了很多南方植物,处处垂柳修竹,风光旖旎,是当时天津城里极负盛名的美景,乾隆《天津县志》称其“水木清华,为津门园亭之冠”。
(南运河旁的水西庄遗址)
如今水西庄的遗址已经彻底被芥园水厂覆盖,看不出任何痕迹了,只剩一街之隔的南运河,依旧蜿蜒流淌。至于水西庄的始建年代,说法有很多,目前比较新的一种观点是康熙末年,也就是1721年或1722年左右,当时,查为仁刚刚因为科考作弊的案子从监狱里被放出来。说到查氏父子犯下的这桩作弊案,当年可谓轰动一时,王振良介绍说:“查日乾当时找了一个代考的人,在场外冒名顶替查为仁答卷然后再传进考场,但代考的人不小心把查为仁的籍贯写错了,查为仁或许是因为作弊紧张,竟然也照抄了,没有更正,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连自己籍贯都不知道呢?这就露馅儿了,于是他们父子都被抓进监狱关了好几年才放出来,出来之后修建的水西庄。”
查为仁肩负家族期望,自幼饱读诗书,后来不少学者仔细研究他留传下来的诗作,都认为其文学造诣非常高,按理说完全可以不用作弊,正常应考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他却因为父亲查日乾的急于求成铤而走险,最终断送了仕途。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日后查为仁与水西庄的不解之缘,他从此不再追求功名,转而以一个潇洒文人的身份,尽情吟诗做赋,结交同道中人,当时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沿着运河到了天津,有很多都会被查为仁请到一岸之隔的水西庄游玩交流一番。乾隆元年左右,水西庄的文事活动达到了高潮,造就了天津雅文化的高峰。
(乾隆皇帝画像)
另外据记载,乾隆曾经四次驻跸水西庄,并为其赋诗三首。驻跸这个词往往会被误解为居住的意思,其实,驻跸广义上来讲跟到访的意思差不多,通常用于泛指与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至于乾隆具体住没住过水西庄,民间众说纷纭,其中争议最大的主要是指1748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皇帝东巡那次。当时按照计划,乾隆东巡归来是要路过并且住在天津的,天津的盐商们听闻这个消息十分兴奋,提前一年筹集数万两白银,将水西庄扩建成了行宫,准备供皇帝入住,可没成想,富察皇后在东巡途中意外去世,因此乾隆返程时悲痛万分,直接回到了京城,并未入住水西庄行宫,这一点在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时隔多年乾隆再次到访水西庄的时候,柳墅行宫已经建成,据此推测,乾隆皇帝很可能是从未在水西庄居住过的。
放不下的乡情
今年75岁的陈克,曾经是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有关水西庄文化现象的研究,他早在退休之前就一直在做,这次回到博物馆,他向记者展示了馆里的一件传世文物——《秋庄夜雨读书图》,这幅画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书画家朱岷,画中描绘的是查日乾的第三个儿子查礼雨夜在水西庄读书的场景,而朱岷本人,也是受查为仁之邀从外地来到水西庄,并最终定居在天津的文人之一。
(陈克观摩查氏祖先像)
之前,曾有人对《秋庄夜雨读书图》中山水相间的场景提出质疑,说这应该是一幅经过美化后的水西庄画卷,甚至也有可能是作者凭借想象,随意发挥创作出来的,因为现实中水西庄所处的位置根本没有山,但随后有学者找到了查为仁写下的一段有关水西庄构建背景的文章,文中提到“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乐其水树之胜,因购为小园,垒石为山,疏土为地……”这样看来,水西庄从建设之初就做了假山景观,再加上它又以《读书图》这样一个具体的场景为名,因此包括陈克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更倾向于相信这幅画是朱岷参照水西庄实景绘制的,即便不是原貌,也多少有些关联。
(秋庄夜雨读书图)
陈克拿出了一本叫做《水西余韵》的书,这本书里收录了三百余幅与水西庄有关的书画作品图片,而这些图片,大多都是陈克他们用一批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底片扫描出来的。虽说水西庄的文事活动自从乾隆十四年查为仁去世,就逐渐落寞了,但它的文脉却被传承了下来,各种效仿水西庄文学氛围的诗社团体层出不穷。1933年,严智怡等人发起成立了天津水西庄遗址保管委员会,并搜集了大量与水西庄相关的文人创作的书画作品,用于举办展览,展览完毕之后,字画原件便被归还给了查家后人或其他收藏者,最终随着历史变迁,全部散落遗失了,只剩下这些照片底片,储藏在博物馆内不起眼的角落里,直到后来被陈克注意到并整理出来,这些二百多年前的古代书画佳作才得以重见天日。
(水西庄想象图)
为了探寻水西庄与其他文化园林之间的渊源,以及文人互动情况,陈克带领团队成员沿着运河从北到南走了四趟,他们的这份用心和专业精神打动了查氏家族的许多后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查保伟老先生,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将珍藏多年的家谱和祖先像等老物件儿捐赠给了天津博物馆,当时查老先生已经身患重病,因此这次捐赠更像是一次饱含深情的托付。
水西庄与《红楼梦》
一曲红楼梦依旧,事到如今几多愁,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围绕它的讨论与猜测从未停止,大观园在现实中有原型吗?有的话会是哪座园林呢?曹雪芹当年的著书地点,有人说是北京西山黄叶村,也有人说是天津西沽黄叶村,哪个说法更准确?这一切又跟水西庄存在什么关联呢?
(韩吉辰)
韩吉辰,曾担任红桥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多年来,一直痴迷于研究水西庄与红楼梦创作之间的关系。按照红楼梦的情节,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妃省亲斥巨资修建的,而曹雪芹当年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正好与水西庄为迎接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被扩建成行宫的时间相重合,因此韩吉辰认为,不排除曹雪芹借鉴了这一情节的可能性。除此以外,他还从建筑形制、庄园面积等方面入手,对中国南北方园林做了一番调研梳理,最终得出结论,如大观园有原型的话,水西庄很大概率就是其中之一。“大观园跟水西庄里头,很多轩馆名称都存在关联,要么一字之差,要么是借字名义,有的甚至完全雷同,比如藕香榭,一字不差,而且大观园面积有一百多亩,在运河边这么大的私家园林只有水西庄!最主要的,据文献记载,曹雪芹家族跟水西庄查家关系很好,确实存在往来。”
(富察皇后)
除此以外,天津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曹雪芹家道中落后曾经在水西庄避难,这一点有查家后人口述印证过,也曾有一些住在西沽附近的曹姓村民自称是曹雪芹后代,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大观园里有水西庄的影子也就完全说得通了。然而事实上,这些信息从未在史料中找到任何记载,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尤其是像王振良这样做文献研究的学者,往往还是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更希望有一天从历史资料中找到确凿的佐证后再做结论。
(《红楼梦》拍摄地)
虽然查为仁去世后水西庄慢慢衰落了,但是由他的弟弟查为义捐出家族土地所建的问津书院,仍然作为文化教育阵地,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培养出一大批有识之士,深刻影响和推动了天津的城市发展。如今,包括王振良在内的数百位来自天津各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再次建起了一座书院,大伙儿在这里研讨学术,读书品茶,而这书院的名字,也依旧叫做问津书院,王振良说:“文化是很有韧性的,你很难把它彻底消灭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它文化不亡,就能不断延续!”。(津云新闻记者 宋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