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近年来,津城核心区不断向外延伸,大学、医院外迁,商业综合体在城市周边的建设,市民出行由以前的凡事都去市中心,转变为居住地周边完成,出行规律发生了巨变,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主力军,公交线路只有随着城市布局变化和市民需求的升级调整优化,才能满足城市公共出行需求。
天津市政府持续在“20项民心工程”中列入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继2022年天津市公交集团按照市政府民心工程要求,调整优化了51条线路。记者在市公交集团了解到,2023年还将优化调整更多的公交线路。
(资料图片)
减重提效 整合运力
据悉,当前市公交集团运营公交线路550条,线路长度1.5万公里,辐射覆盖天津市全部16个形成区域。过去满足园区通勤和市民近郊出行的部分线路,在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路面条件没有优势的情况下,运营效率低下,成为“长重绕”的线路。据市公交集团运营业务部线网规划组组长韩家庆介绍:“目前公交集团线路平均长度24公里,居全国首位,市核心区站点平均通过线路条数为6.7条,相当于公交线网在路网上重复叠加6-7层,公交运营效率降低、间隔不均、候车时间长、空驶率高等问题凸显。过去功能多、线路长,穿越核心区串联两端居民区的扁担型线路的设计规划已经不适应新的客流规律,面面俱到但效率低下的线路变得‘面面不到’,公交线网结构向‘专、精、快’优化转变迫在眉睫”。
去年实施优化的663路,原来是由东丽化到天津站的一条超长线路,调整前长度达到36.7公里,且进入外环线后长距离与地铁2号线并线,经过客流调查发现,这条线路主要客流是在东丽湖到登州路地铁站之间的换乘地铁客流。汇总征询来的乘客意见,通过规划设计,将663拆分为一短线、一快线的优化方式,短线长度26公里,车次较调整前增加20%,间隔由最密15分下降到12分,快线在原来线路走向不变的基础上撤销19站,提速效果明显。运力多线路分散投放将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663路的调整也说明了,公交线路亟需集约线网布局,通过调密补疏等手段,不仅减少线路重叠,运力集中投放还能加密发车间隔,缩短乘客等候时间。
两网融合 改变习惯
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及网约、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津城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模式已经由30年前单一公交车出行变为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出行,公交车承担中短途的接驳串联作用保障市民乘客“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凸显。为此,市公交集团明确线路功能定位,提升专项服务能力。将线路分为“郊、干、普、支”四级结构,突出强化线路功能特点有针对性满足乘客出行需求。
2023年初,集团运营工作确定了“去重叠、强接驳、易换乘”的工作思路,一方面以联程优惠为依托,推进两网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轨道为骨架、以公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另一方面结合公交换乘优惠政策,锚定关键节点,促进公交由线组网。选择横纵干道交汇点、地铁站点、客流走向拐点设立换乘枢纽站,汇集不同方向不同功能的公交线路,形成多个连接点。
按照郊线突出区域间连接功能思路,调整部分郊区线路市区核心区的走向加快周转,如4月6日调整实施的688路。该线路原走向为大港西区到天津西站,全长78.5公里,调整后缩短至天津文化中心公交站,线路单程减少8.8公里,由于裁撤了市区易拥堵路段,运营质量明显提升,运营作业计划执行率提升了20%,同时在天津文化中心与轨道5号、6号线实现零距离接驳。未来还将扩大文化中心线路规模形成综合枢纽场站。
车型优化 破解难题
结合线网优化四级结构、线路客流规律,重新优化公交车型配给。在主要干道走廊上运用大型车满足大规模客流通勤需求;在市核心区运用优质车、主题车打造景观线、网红线;在支路、街巷采用小型车,解决出行最后一站的需求。
今年按照线路明确功能结构、干支结合、两网融合的优化思路。市公交集团在中山门区域开通微循环线路,利用小车型破解域内道路窄、行人车辆多等难题,将公交车门对准乘客家门,同时在中山门地铁站打造综合换乘站,形成与多条公交干线免费换乘以及与轨道9号线零距离接驳的功能。线路开通后创新发车形式,采取高峰车辆不进总站的方式无间隔发车,最密间隔达到8分钟,日均人次在1200人以上。
调密补疏 填补空白
去年以来,市公交集团通过调密补疏,实现了新建区域公交线路加强覆盖,服务百姓出行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明确公交线网层级结构,实现了公交定向化、专属化、精准化服务,减少乘客在车和候车时间,逐步引导乘客出行有线路依赖向线网依赖转变,提升整体公交网络运营效率。
地铁6号线2期开通运营后,在津南双港和小海地之间形成2条公交线和一条地铁重叠的现象。期间双港乘客反馈的需要一条通往胸科环湖医院的公交线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市公交集团即将实施613路的调整,准备调整613路走向连接胸科医院,同时还能解决联动U谷、金地格林等居民区公交线路少的问题。
线网结构优化调整,是对乘客出行习惯的改变。市公交集团运营业务部负责人介绍,“虽然其他城市已有成功案例,但对于天津来讲属于刚刚起步,通过专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站点现场调研发现,固有的‘一线直达’、‘线路越多越好’的传统思想还没有转变。乘客调整后乘车优势的直观感受不强。”(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