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象娱乐
文丨肖奕佳
(资料图片)
“三体人什么时候到?它们……已经出发了。”
前段时间B站的国创发布会上,《三体》动画定档的消息点燃了互联网,各大社交媒体竞相刷屏。由于制作难度与制作经费的制约,《三体》的影视化改编“流产”“一鸽再鸽”早已不是个例;这次艺画开天动画姗姗来迟的定档,更是被网友们戏称“爷爷,你追的动画开播了!”
作为中国科幻的史诗级IP,《三体》的影视化向来被各路争夺,却始终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一方面是《三体》自身的世界观过于宏大,宇宙图景和文明伦理难以被较好地还原;另一方面,科幻影视的技术成本向来不低,更何况《三体》这种频频出现“史诗级场面”的作品。如此看来,动画这种强开放性的载体似乎与科幻更为适配——正如刘慈欣所说:“动画和科幻都是想象力的艺术。”
电影,地狱难度
电影,应当是谈到影视化第一个想到的载体。然而《三体》的电影化难度之高,与先前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2009年,张番番夫妇以低价购入《三体》版权,并在2014年与游族影业建立合作,双方投入《三体》电影的制作。面对《三体》这一难度与回报度双高的世界级科幻IP,游族的CEO孔二狗一度夸下海口,称这么一部伟大的科幻小说一定要中国人自己来拍,“要毁也要毁到中国人手里”,摆出用钱砸出《三体》的决心。
然而2016年,随着影片整体组织架构的大幅度调整、特效团队更换,原定2016年7月定档的电影被无限期推迟上映。不过在此之前,官方预告片中粗糙的特效和制作,似乎就暗示了它几乎不可能按时上映;各大平台上更是清一色的玩梗:“不要拍摄!不要拍摄!”
科幻作品可视化本不容易,《三体》电影化更是难上加难。一部正常电影特效制作,就包含概念设计、CG预演、原画设计、3D建模、特效雏形、灯光渲染、合成调色、剪辑导出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意味着巨大的人工、时间和经费预算。而《三体》的光特效镜头数量基本超出大部分电影成片所有镜头总和,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特效量最大的电影。
《三体》电影的难,不仅在巨量的技术需求,还在内容深度的呈现。虽有一些大型小说IP和科幻改编的成功先例,《三体》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借鉴案例。《流浪地球》小说体例小、可发挥空间多,而每部二三十万字的《三体》没有这种有利条件。在如此小的叙事空间中,角色性格如何塑造、主线支线如何展开叙述、“三体哲学”如何可视化,都是制作团队面临的压力。小说形象千人千面,《三体》原著又将宏大叙事和细微情愫结合得恰到好处;电影想要拍好人物、讲好故事,确实都不是容易的事。
剧版,一等再等
电影搁置后,各方迅速将目光放在了影视剧上。然而影视剧载体只是提供了更充裕的叙述体量,在还原度、想象力、体验感上都并不比电影简单。
2020年,腾讯和奈飞双双宣布了电视剧的制作计划。由于前几部国产衍生影视的遥遥无期,观众似乎并不对腾讯出品的《三体》抱有太多幻想。事实是,到了预定发行的暑期档,豆瓣已经出现4千余条短评,官微却在6月发布了预告后就再无动静。
奈飞这边,却经历了一种奇妙的转变。作为美国大型流媒体公司,奈飞(Netflix)最初宣布拍《三体》时,国人并不买账。毕竟文化差异并非虚设:原著整体设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外媒拍摄很难准确理解其深层联系;再加上外媒选角上“政治正确”风气日盛,大有可能“一顿魔改”。然而随着国内《三体》衍生影视杳无音讯、部分成品也平平无奇,三体圈子对于奈飞似乎出现了更多支持的声音:“就算是个好莱坞流水线作品,至少成片的视觉效果有保证。”
常规的电视剧之外,《三体》衍生作品也转换思路,尝试了舞台剧、广播剧等更多新的形式。
2016年,Lotus Lee未来戏剧工作室出品了《三体》多媒体舞台剧。剧院宣传的重点是3D舞台效果,然而实际上CG画面简陋、剧情节奏跳跃,使得舞台剧最终饱受争议。把巨量剧情和视觉效果浓缩在舞台上,似乎本就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并存的选择。
2019年出品的广播剧总体上却很受好评。只保留听觉这一感官看似单调,但通过媒介形式的转变,用牺牲沉浸感的方式规避了视觉效果的硬伤。配音选择恰当、氛围营造在线,体验感自然到位。不过,不少听众反映听觉难以呈现末日战役等震撼场面,在还原度上仍有所减损。如此看来,剧版《三体》或始终难以满足书迷们的执念与想象。
动画,最佳载体
“我认为动画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形式,特别适合展示科幻小说的内容和意境。”这是刘慈欣对B站《三体》动画的寄语。
的确,《三体》多年的影视化夭折之路似乎证明了:还原度、体验感、想象力难以兼得,无硬伤的制作必然带来某方面体验的弱化;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核心内容与思想的还原。而动画恰好能做到还原场景的同时,尽可能忠实于原著。
《我的三体》——三体迷心中的封神之作,至今在豆瓣保持着9.5的均分。虽然它只是粉丝自制的动画番剧,以较为简单的像素风格呈现画面,但情节和场景还原度都非常高。讽刺的是,相比于不了了之的影视阵容,这些由《我的世界》游戏制作成的“方块人”却成为了书迷心中的“最佳选角”。像素风格的选择实际正弱化了燃烧经费的震撼视觉效果,而更多保留了核心的剧情理解,正如国画中的写意笔法,写神不写形。神韵到位、配音在线,加上恰到好处的想象空间;即使方块人也让网友直呼“这就是我心中的罗辑”。
《我的三体》虽然在三体圈内非常有名,相对而言叙事节奏还是偏向粉丝向;由于成本和技术制约,前期的制作也相对粗糙。2016年8月,三体爱好者王壬制作的科幻短片《水滴》获得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的最佳短片奖。对此,刘慈欣评价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三体》。
《水滴》作为短片,放弃了线性叙事的逻辑,直接通过“水滴反射”这一微观的点来隐喻两种文明的对决;同时在制度精度上已非常震撼,可以说意境上完全符合原著的气质。相比之下,腾讯2021年推出的《三体》动态漫画则一上线就遭到“群嘲”。制作粗糙且毫无诚意,很快便埋没在了一众衍生作品中。
目前,《三体》IP仍是“同人逼死官方”的局面。这虽然有些心酸,但也证明了那句“只要你想做好,就算再穷,也能做好”。《三体》磕磕碰碰的IP化之路,同时正是国内科幻发展的典型映射。期待三体IP早日摆脱“有生之年”的标签,在“要毁也要毁到我们中国人手里”这类名头之外,真正打造出中国科幻影视的扛鼎之作。
镜象娱乐(ID:jingxiangyuler)原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镜像娱乐。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