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南农大师生在田间劳动的场景。 通讯员 陈婵娟 马天骁 摄
本报讯(记者 李花 通讯员 马愈迪 张鑫洋 胡敬璇)近日,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书院2022级以“百廿秾情,博览群‘薯’”为主题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开展,学校植物科学实验班、动物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环境与生物科学实验班、工程科学实验班与拔尖基地班等六个班级的本科生在田间微课中感受农耕文化与劳动价值。
在田间,南农大园艺学院吴震教授为同学们讲解红薯的学名、人文历史、形态特征、各部分的营养价值以及产业价值等内容。通过田间微课的形式,同学们对这个长相平凡而实用价值极高的红薯作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活动中同学们三人成组,将刚刚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体会劳动的艰辛及粮食的来之不易。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书院环境与生物科学实验班大一学生王攀说:“田间微课在我们脚下站立的红薯地展开,从徐光启的《甘薯疏序》到饥馑年代人们以红薯为食的历历往事,从红薯的起源到红薯的种植与收获,身临其境,效果颇佳。挖红薯更是意趣纷呈的实践活动,作为‘新秾人’,于田间的亲手实践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干农活,更让我们在‘亲身学农’的过程中感受到农业的脉搏,‘三农意识’从这里开始在我心里扎根。”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书院工程科学实验班大一学生宋若禺表示,第一次亲自下地挖红薯,体会到了靠自己劳动取得丰收的喜悦。三人小团队之间配合效果很好,成果颇丰。作为“新秾人”,也意识到要更加关注“三农”、服务“三农”。
在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炜教授看来,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是对“半耕半读”模式进行转化、去粗取精,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开展耕读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重要途径。这堂以挖红薯、识红薯为主题的趣味田间微课,让同学们在农事中体验农耕文明,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意识,加强农业知识与素养。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指出,耕读教育把“劳”与“育”相结合,推动涉农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知”与“行”相融合,促进涉农人才价值的显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思”与“为”相统一,保障农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