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日(5日),“为啥12月的电费特别贵?”、“上海电费”等话题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还有人称“上海电费涨价了”。

对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回应,网传消息不实。目前,国家和上海都未调整居民电价水平,上海市居民用户继续执行2012年颁布实施的居民目录电价。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也表示,经核查,网传截屏中的描述与实际严重不符。同时,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近期也没有收到政府部门关于居民电价调整的相关通知。

12月电费贵得离谱?有人晒1500多元账单

据杭州网今日报道,小红书一位杭州网友晒出了自家12月的电费账单:820元。

“11月电费才70多块钱,147度,可能不怎么开空调,但是电视是差不多一样开的。”

这位网友说,12月15号之后基本上没出去过,空调开的次数比11月多,“但肯定没有夏天多,夏天最多不到400元电费。”

还有网友晒出了1500多元的电费账单。

是电表坏了?还是哪些电器特别费电?

随后杭州电力局工作人员上门检查,说电表没问题,只是年底了,许多人已经开始使用第三阶梯电价,0.838元,比第一档贵3毛一度电。

据悉,2012年起,浙江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电价就按年用电量,分三档计费。

通俗来讲,第一档额度为2760千瓦时,该额度以内的用电按照0.538元每千瓦时进行收取;第二档额度为2761-4800千瓦时,该额度以内的用电按照0.588元每千瓦时进行收取;第三档为4800千瓦时以上,用电按照0.838元每千瓦时进行收取。

看表可知,第一档和第二档电价差别不大。第三档比第一档,每度电贵出0.3元。假设两个家庭12月都用了一千度电,第三档计费的要比第一档贵出300元左右。

粗略估算,上面那位网友已经进入第三档计费,820元电费相当于用了979度电。

如果还在第二档计费,电价是0.588元,在用电量一样的情况下,电费是575元,和第三档大约差244元。

上海电费涨价了?上海发改委、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辟谣

据上海网络辟谣,近日,一张“上海电费涨价了吗”的截屏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发帖者言之凿凿,“上海电费涨价了”,还表示涨价从去年12月已开始。但是,最近数月上海没有发布过与居民电价调整相关的消息,不少网友因此询问上海辟谣平台,这是真的吗?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对此回应,网传消息不实。目前,国家和上海都未调整居民电价水平,上海市居民用户继续执行2012年颁布实施的居民目录电价。

经查询,在目前上海市居民生活用电电价表中,一户一表居民用户按照阶梯递增,其中第一档的未分时电价为每度0.617元,分时电价为峰时段每度0.617元,谷时段每度0.307元;第二档的未分时电价为每度0.667元,分时电价为峰时段每度0.677元,谷时段每度0.337元;第三档的未分时电价为每度0.917元,分时电价为峰时段每度0.977元,谷时段每度0.487元。相关数据与网传截屏所称完全不同。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也表示,经核查,网传截屏中的描述与实际严重不符。同时,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近期也没有收到政府部门关于居民电价调整的相关通知。

上海辟谣平台还了解到,根据国家规定,居民电价等民生费用调整,都需要提前公示。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2月发布的《关于本市电价政策信息发布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制定和调整本市电力用户销售电价等有关电价政策信息,将至少提前一个电费账单周期(一般为一个月),通过市发展改革委网站对社会公布。”

可见,不存在网传未告知公众就自行涨价的现象。

上海辟谣平台还了解到,谣言或与部分居民发现12月电费偏高有关。但经分析,这与多个因素导致用电量增长有关:12月受疫情影响,居民居家时间延长,用电量增加;寒潮连续侵袭,居民家中空调制热耗电量大幅上升;居民电费阶梯式递增,部分居民今年上半年居家时间较长,导致12月份的用电量进入了第三阶梯,12月电费按第三阶梯的电费计算,所以有所增长。若对电费有疑问,可以致电国家电网客服电话95598咨询。

据澎湃新闻,记者从国网上海电力(600021)相关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上海市居民生活用电电价并无调整。居民去年12月的电费高,很大可能是因为年底用电量增加,达到了第三档位,而第三档位的电价水平单价较高。

国网上海电力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市居民2022年12月的用电量情况相较2022年11月及2021年12月有明显增长,导致电费增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的阶梯电价已进入到了第三档标准,“一方面,2022年4、5月份许多市民都在家里居家管理,这段时间的用电量比较大,导致很多人较早地就进入到了第二档的电价标准。

2022年12月份,上海经历了几次气温骤降的过程,尤其是晚间气温特别寒冷,空调等电器使用频次增加。同时,很多上海人在这个月份都‘阳’了,居家休养和居家办公时间较长,这也是导致用电量猛增的一大原因,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上海网络辟谣、杭州网、澎湃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