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深陷转型泥淖的人身险业,其银保业务成为不多的亮点之一——更准确地说,不是亮点,而是爆点。

“银保太猛了”,不只一位业界人士如此表示,2月份的数据尚未出炉,但即便是受疫情政策调整、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甚远的1月份,银保新单保费增速也是迅猛的。单看新单保费规模,仅同比增长3.5%,但这是不少险企调整策略,减少趸交、提高期交业务占比导致的。单纯就新单期交规模保费而言,1月份同比增速高达41%,2月,据说这一数据更是达到50%左右。


(相关资料图)

银保狂飙突进,与个险持续低迷形成了人身险业深度转型进程中最鲜明的对比,大多数人身险公司都主动加大了对于银保渠道的投入力度。发展压力缓解了吗?实际并没有。银保狂飙的同时,不少险企却悄悄压低了任务目标。

对于偿付能力不足的紧张,对于利差损风险的担忧,才是压倒一切的。

01

时来运转,银保狂飙

此番银保为何能狂飙突进?是人们的保险意识更上一层楼,是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变得更好?准确的答案是“命好”。

当下的市场环境对于银保渠道发展太有利了,以至于来自其他行业的竞品没有一个能打的。

2022年,受新冠疫情、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债券市场、权益市场剧烈波动,也导致理财市场的很多产品收益率受到显著波及。

银行理财作为理财市场的重头产品,却在2022年的3月和11月,先后出现两轮破净潮,把不少消费者的心都伤透了,也因此引发大面积赎回。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计3.47万只,较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人们印象中可以博取高收益的基金产品表现更差。有统计显示,2022年主动基金的收益中位数是-19.84%,规模加权收益率为-19.52%。可以说,2022年基金的亏损堪比2011年和2018年熊市。

相较之下,银保的产品优势就显得格外突出。

一方面,IRR在3.5%左右的增额终身寿产品仍是主流,相对较高的收益率,让其在竞品中保持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在银行理财、基金纷纷破净、亏损的同时,银行保险产品的刚兑属性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更多的安全感,尤其保险产品往往是长期产品,能帮助消费者长期锁定收益,这更是让其在一众中短期理财产品中脱颖而出。

当然,除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之外,“炒停售”也依然在银保产品的热销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对于监管彻底喊停IRR3.5%的增额终身寿,行业早有预期,这也加速了消费者的投保进度。

2022年的态势在2023年初得以延续,银保渠道继续一路开挂、高歌猛进。

02

资本告急、利差损风险凸显,双重隐忧下险企主动收缩银保规模

银保渠道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新单期交保费快速增长,让很多业内人士不得不重新审视银保渠道的价值。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个险渠道发展持续承压,至今仍在向下摸底过程中,更需要依靠银保渠道的快速增长来“撑门面”。

可以看到,即便是拥有最大规模个险渠道的公司在过去两年都开始重新加码银保渠道,甚至在个险渠道,由于重疾险销售长期不振,而消费者理财需求高涨,个险渠道产品也出现了向银保渠道看齐的现象。

不过,保费快速增长之下,不少银保渠道从业人士却表示,公司已经开始在银保渠道采取收缩战略,调低银保渠道规模保费目标,加大对于业务品质的管控,并进一步加大期交产品的销售力度。

收缩的力度有多大?一位业界人士透露,他们的规模保费目标被狂砍近50%。

销售火爆之时,却主动收缩业务规模,在一向以规模为导向的保险业,这种现象多少有些不合乎“传统”,但险企的考虑实际却是相当务实的。

一方面,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经营任何业务都不得不考虑资本金占用的问题,这如同一个隐形的绳索,仅仅缚住了险企盲目扩张规模的冲动。

银保监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纳入审计的181家保险公司中,16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11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两类公司合计占比已经接近15%。按照最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这些险企实际上已经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这意味着很多业务,其都将无法继续开展。

也正是为了防止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公司不得不严格控制银保渠道业务规模,通过加大期交业务力度,改善业务结构,降低资本占用。

另一方面,伴随银保业务的快速增长,险企对于利差损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有业界人士透露,其公司目前的投资收益率完全可以覆盖银保渠道的各种成本,但对于一款长期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而言,谁也不敢担保多年以后,公司投资收益率依然能覆盖其成本。

对于利差损的担忧已经成为当下行业的一个主流共识,事实上,保险行业2022年的投资收益率显著下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担忧并非多余。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5.35万亿元,同比增长9.15%,年化财务收益率仅为3.76%,年化综合收益率仅为1.83%。

诚然,2022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低迷是多重原因共同造成,且随着疫情因素影响减弱,宏观经济回暖,2023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大概率会有所提升,但无论如何,市场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而这势必会削弱险企的投资收益率表现。当下,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主推的增额终身寿产品,IRR仍保持在3.5%左右,长期来看,很有可能会成为险企的巨大负担。所以,即便没有监管的强制干预,大多数险企也选择控制业务规模,并及早做出转型准备。

03

行业转型叠加偿二代二期落地,险企降本增效难上加难

近日,“超额储蓄”的话题备受关注。根据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今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时,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在发展承压,亟待消费拉动经济的时候,这样的超额储蓄规模引发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不少保险业界人士也在思考,如何在储蓄分流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从银保渠道保费的高增长来看,保险业的分流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市场利率不断走低,且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有强烈的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收益率相对较高,关键具有刚性兑付属性的保险产品因而备受追捧。

不过,从目前保险业的反应来看,蛋糕近在咫尺,却必须保持克制,不能任意想分多少分多少。在偿付能力不足、利差损风险的约束下,要想分得更多蛋糕,险企必须具备更高的实力,具体而言,即更高的资本实力以及更强的盈利能力。

只是险企提升实力并非易事。提升资本实力方面,增资发债难已经成为行业显性问题之一,宏观经济低迷,投资者不符合资质、资金难以穿透,股东资金不足、增资意愿不足,发债难获批等都困扰着诸多险企。

在提升盈利能力方面,险企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核心就是降本增效,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个主体都很难做出下调产品收益率、下调银保渠道手续费的决策,唯有监管一声令下,行业集体下调,才能减轻心理负担。

在“增效”方面,险企面临的另外一重困境是,个险产品形态愈发趋近银保产品,但个险渠道手续费要远远高于银保渠道,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视为银保渠道手续费难以下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宏观经济不振,保险业负债端、资产端双重承压,偿二代二期规则所造成的偿付能力焦虑又步步紧逼,这让一些业内人士开始将反思对准偿二代二期工程。他们认为这项新规落地太快了,跟行业的转型承压形成共振,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困难程度,“要是等行业完成转型,没这么困难了,再实施就好了。”

< END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