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刘姨,您值勤呢?”“哎,我们先转一圈,一会儿去看看小区水管修得怎么样了。”像往常一样,家住北辰区祥和园的刘凤芝和其他几位社区志愿者,按时在小区内巡逻。最近,小区进行自来水管大修,每天都有志愿者到现场“监工”,将照片同步传到网格群中,如果居民有问题,他们也会将其反馈给施工方。“自己家的事,我们当然得上心了。”刘凤芝笑着说。
每个社区都是城市的“小齿轮”,也是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小齿轮”运转正常,城市“大机器”就会运行顺畅。如何让“小齿轮”运转正常?这就考验社区工作者们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了。社区里的事千头万绪,处理好并不容易。如果缺思路少办法,一味低头工作,把社区治理变成“独角戏”,疲于奔命不说,最后可能还会变成“社区在干,居民在看”的情况,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想治理好社区,就要让居民从观众变成参与者,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祥和园社区就是这样一个生动例证。
祥和园曾是环境脏乱、路面坑洼、二次供水水管时不时出现“爆点”的“0星”社区。居民与物业公司矛盾尖锐,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关系也不和谐。包括刘凤芝在内的很多居民都选择沉默、旁观。后来,社区来了新班子,建立居民议事机制,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协商共治。卫生扫除、路面填坑、照明修缮,一件事一件事商量着来,社区越来越好,居民的积极性也上来了,参与社区治理的人越来越多,步入了良性循环。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更别提一个社区的治理了。基层社区工作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人手又有限,如何能整合多方资源是关键。小区里的事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居民。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没有固定答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找对路子。比如,东丽区万新街道海颂园社区的“海颂约吧”、河北区铁东路街12个社区的“圆桌会议”、滨海新区太平镇大道口村的“吐槽大会”等,本质上都是“共商共治”四字的体现。只有让居民觉得社区的事就是自己家的事,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才能真正破解基层治理面临的种种难题。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群众的诉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社区的治理模式,才能把社区治理好,让群众的生活更加舒心。(胡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