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菊乐食品”)进行了主板IPO的预披露更新。这意味着三度闯关IPO的菊乐食品已经通过本次反馈会,将迎接下一步的初审会。


(资料图)

自2017以来,菊乐食品数次尝试IPO未果。此次公司将原有的保荐人华安证券(600909)变更为中信建投(601066)证券,不过,保荐人变更后,公司招股书背后的实际情况又是否发生了变化?

困于四川 依赖单品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含乳饮料及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包括含乳饮料产品

“酸乐奶”、发酵乳产品“嚼酸奶”及“打酸奶”等。

含乳饮料是公司的核心产品,2019-2022H1期间,含乳饮料的收入分别为6.11亿元、6.47亿元、7.32亿元、3.7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3.91%、65.31%、51.68%、52.33%。

得益于大单品的热销,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公司在2018 年含乳饮料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中位列第九。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存在一定的提升上限。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在四川省市场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8.11亿元、9.07亿元、10.59亿元和5.2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8.07%、91.53%、74.72%和74.04%。

公司极其依赖于四川市场,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比重下降主要来源于惠丰乳品的贡献。

公司于2020年收购惠丰乳品,强化了公司在东北区域、华东区域等地的辐射,推动省外营收增长。但除惠丰乳品外,公司菊乐品牌的产品收入仍高度集中于四川省内,收入占比超过90%。这意味着公司“菊乐”品牌在四川以外的影响力有限,并且难以提升营收。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自身品牌的受限外,菊乐食品还在经历行业的低潮。

据《中国奶业统计摘要 2021》显示,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行业总收入自2017年以来快速滑落,由巅峰的1164.7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860.2亿元。

菊乐食品在招股书中表示,“随着终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产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行业在经过快速发展后开始进入结构调整期,行业竞争焦点由量向质转变,落后产能逐步退出市场,行业总产值有所回落。”

内容仍为监管重点

此前菊乐食品就曾经多次冲刺IPO,却屡屡折戟。纵览过往IPO历程,公司内控与关联交易的披露影响较大。

2020年4月,证监会向其下发了《关于对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的决定》。

内容显示,菊乐股份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存在分公司出纳挪用公司资金发生额累计达9577.89万元且首次申报稿未披露该事项、货币资金披露不实、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返利计提不准确等问题。

此外,2020年7月,由于财务报表审计项目出现三项问题,四川证监局还对时任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的签字会计师罗东先、刘拉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

这一历史内控“失误”在本次反馈会中同样被重点关注,并要求说明前述违规行为的原因,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流程等方面的具体缺陷;是否存在其他内控不规范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O申请中,菊乐股份虽然将保荐人由华安证券更换为中信建投证券,但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并没有出现调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