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口令发出的时候,预令要拉长,动令要短促、宏亮。咱们以行进间的队列动作为例,我做个示范:原地踏步——走!”近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培训的课堂上,来自天津体育学院的刘锦瑶副教授一板一眼地讲授着体育课课堂常规中的队列指挥。听课的学员,是来自全县13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代表。

教育部今年4月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新课标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推行新课标,体育教师是关键。了解到当地教研体系和信息化资源尚不完善,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体育专业学习经历、身兼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情况后,天津体院依托“曲麻莱县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体育健康方向)”的公益项目,派出4名教师赴平均海拔4500米的曲麻莱县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培训,以帮助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提升教学能力。

“来之前我们都做了功课,提前了解当地体育课程设置、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并根据当地高原、高寒、干燥等自然环境特点,精心设置了培训内容。”天津体院教师马晓卫介绍说,培训既包括对新课标颁布背景、关键内容、价值追求等的解读,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涵、意义、构建的剖析,也包括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还涵盖中小学生身体能力发展特征、体能训练方法与组织以及体育课课堂常规等,“培训期间,我们还结合当地实际,与曲麻莱县的中小学教师们开展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分析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拓展教学思路,夯实教学基本功和专项技能,促进新课标落地。”

据了解,天津体院教师近年致力高原体育研究,多次赴西藏、青海送教下乡,给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体质测量、300余名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去年,天津体院与青海民族大学共建高原体育学院,积极建设多级体育平台基地;天津体院参与筹建的西藏首家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中心去年投入使用,助特殊儿童改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天津日报记者姜凝)

推荐内容